众所周知,古人将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我们现在24小时计时法中的2小时,并且一直沿袭至今。但是,这十二个时辰的命名方法是怎样的呢?
古代人喜欢夜观天象,每当子夜繁星四起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研究天文,而此时恰恰也是老鼠外出觅食并且活动最频繁之时,所以古人依照此现象便将23时至1时命名为子时作为一天的开始,并将鼠作为12生肖之首。而1点至3点古人习惯夜起喂牛草食,以此使牛长得更肥壮,所以便将这个时间段命名为丑时。夜间3点至5点是老虎出没在山林或者田野中的时间段,古人常常会在这个时候听到虎啸声,所以便将此时间段命名为寅时。凌晨5点至7点,天渐渐亮起来,兔子出窝觅食,所以这个时间段便被命名为卯时。早晨7点至9点是太阳初升,雾气渐起之时,而古人便将此时与龙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可以腾云驾雾而来,所以命名为辰时。早上9点至11点,太阳升起云雾散去,冷血动物蛇便选择在此时出洞晒太阳,所以这个时候叫做巳时。
中午11点至13点是太阳最烈的时候,古人习惯将马称为烈马。所以将它们联系起来,这个时候即为午时。下午13点到15点太阳渐弱,青草水露也被晒干,是放养的最佳时间,所以此时间段为未时。下午15点至17点,太阳西移,猴子在这个时候便出来嬉戏玩耍,人们就将此时定为申时。下午17点至19太阳落山,鸡鸭回窝,农家饭点时分,所以将这个时间段命名为酉时。晚上19点至21点,人们临睡之前带着家犬巡视,所以此时为戌时。晚上21点至23点,为了家中养的猪能够更加肥美,所以此时一般要为猪添加食物,所以将这个时间段命名为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