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命学的原始宗法:五行生克制化大法(下)
破解五行奥秘
五行关系的科学原理
本文从主要是从本质层次上,分析五行相生与相克的科学原理。
五行相生关系的基本性原理是什么?
五行相克关系的基本性原理是什么?
这些关系能够用现代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清楚吗?
现在人们在解释五行关系时,主要是用五行代表性形象物质所拥有的固定性质来解释,也就是以金、木、水、火、土的性质为基础,并以它们在自然界中体现出来的关系变化来解释,这样的解释虽然简单扼要,但始终觉得它有点僵化生硬,有点牵强附会,总是觉得有点以几种物质的关系模式强加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感觉,原因是这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缺乏一套科学性的原理,特别是金生水,更是令人费解,金属本身不含水分,怎么能生出水来?
单单以五行的代表性物质为主体解释五行关系,显然太过简单笼统,毕竟金、木、水、火、土只是五行的形象,既不是五行的本质,也不是五行的物质原形,虽然形象代表物之间的关系肯定能够体现出五行性质的关系,但也必须承认这只是个别物质关系现象的体现,而不是五行本质和五行物质原型的体现,如果简单笼统的解释,很难具有说服力,这也是很多人觉得五行没有科学基础,不能为现代科学原理所解释的重要原因。
现时对五行生克原理的解释,只要是对远古知识的照搬,几千年来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过去怎么说的,现在照样这么说,这对掌握了现代化知识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的,连科学性的基本原理都没有,要人们相信相生相克关系?不是太过轻率了点吗?
我认为,要说明白五行的关系,必须从五行的本质状态和五行的物质原型开始,再配合代表性的形象物质来参照,从多方面的观察分析中理解,如果不从五行的本质上解释五行关系,永远也不能令人信服,不从五行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上比较,根本就不能解释清楚它们的生克原理。
由于五行理论的创造,是以风、寒、湿、燥、火五气为原型,根据观察五气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特点,再经过理性提高而产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指导性理论,如果人们对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对五气的观察进行认识,只有结合五行状态,五行代表物等一起进行对照,必然会搞清楚五行的基本原理,通过追根问底,清本正源,从源头开始解释,才能够发现五行关系中具有的科学性质。
一、五行相生的基本原理
五行相生是一种扶助,在有相生关系的双方中,人们将施行扶助者称为母,将接受扶助者称为子,故此产生出了母子关系,施助者是一种没有条件的无私支持,受助者也没有负有什么必须回报的责任。
五行相生关系具有普遍性,所有的事物之间的变化过程,都能表露出相生关系的踪迹,不同的物质变化,产生有无数个复杂的具体形态,尽管外表不一样,但所有相生关系的本质性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其基本性的关系原理都相同,不同的只是物质形态和事物过程。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对大自然中相生关系的归纳总结,它有实际的物质关系在支持,对五行相生关系的认识,完全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
金生水的基本原理:
金为什么要生水?金能生水吗?金的性质为从革,体现为干燥,干燥就意味着没有水分,既然没有了水分,又怎样生出水来呢?这不是很矛盾吗?从表面现象上看,金生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从本质上看问题,这却又是一个非常有科学道理的生化原理,为什么说它有科学道理呢?因为大自然也在遵循这个生化原理,经常在演绎这种生化过程。
在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金处于阳消阴长状态,水则处于重阴极盛状态,阴极盛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形成,而是经过不断的阳消阴长逐渐积累而成,不断的阴长,成为产生阴盛的基础,没有阴的增长积累,那来阴极盛?从本质状态中,就已经典定了金是生化水的母体。
在五气中,金的基本形态为燥气,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状态产生,水的基本形态为寒气,由阴气极盛状态产生,在阴气阳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燥气为寒气的前期阶段,燥气中阴气的不断增长积累,为阴气极盛打下基础,这一相生关系,在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中已经表露无遗,人们从生活的经历中知道,秋季中的阳气消阴气长,在季节中体现为以燥气为主,秋天过后,紧接着就是冬天的到来,冬季中的阴气极盛则体现为以寒冷为主,冬季的寒冷是建立在秋季中阳气消退后的结果,它显示出燥生寒是自然的规律之一。
具体的金生水又是怎样呢?金的性质为干燥,水的性质为润下,具体表现为凝聚和寒冷,从物理学的知识中知道,干燥是一种物理过程的结果,重点是将水分从物体中分离出去的结果,物体没有水分后,就成为干燥之物。
必须注意到这样的情况,金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产生,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出来,是靠金中的阳气发出热量所起的作用,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分离出来后,并没有消失,它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成为大自然制造水的来源,而金中的阴气发出的寒冷,则将空气中的水分凝聚,转化成为水,这就是金生水的奥秘。
在秋季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白天里,干燥的热气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分离出来,而当夜晚来临后,这些水蒸气在寒冷的作用下,又凝聚成为露与霜。
金生水的基本原理是一边蒸发,一边凝聚,蒸发在先,物体干燥,将自身的水分重新归还给了大自然,才有了凝聚为水的基础,而凝聚在后,又必须在寒冷的条件下,水蒸气才能凝聚。简单地说,物体在不断的干燥中,蒸发出了水分,于是才有金生水。
在人体中,肺脏为金,起到蒸发人体内水分的作用,肺除了将水分化成为蒸气外,一方面通过呼吸将部分水分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又通过调通水道,将大量的津液布施到肾脏过滤,成为肾水之源。由此可见,无论是自然界的金生水,还是人体中的金生水,都是以干燥的方法,将水分从物体中分离出来还原,虽然形式不同,但原理相同。
水生木的基本原理:
在阴气阳气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水处于重阴极盛状态,而木则处于阴消阳长状态,在阴盛中出现阳,即预示着阳气在复苏,成为万物生长之开始,事物兴旺的前奏,由于阴盛为阳长提供了一个发生的基础,故说水为生木之母。
在五气中,水的基本形态为寒气,由阴气极盛状态产生,木的基本形态为风气,由阴气渐消,阳气渐长状态所产生,寒是怎样生出风的呢?寒的基础本质为阴气盛,阴气的特点是收缩凝聚,密度增大,而风呢?风体现的是阳气的不断增长过程,为阳气处于上升状态,阳气的特点是扩张膨胀,能令到密度减少。当在阴气中加入阳气后,便产生出风,原因是由于阳气的加入,令到阴气膨胀扩散,气的扩散生成了风,用现代的科学原理来解释,就是空气受热产生风,而空气能够受热,说明它的温度相对来说比较低,这说明了冷气受热产生风,从本质上看,由寒冷而聚集的大密度,成为了生成风的基础,在寒冷中加入的热量越多,冷气扩散的速度越大,形成的风也就越大。
从自然生态的基本原理上看,水为生命之源,木为生命体,没有水,木就没有生存的可能,这一点,人们都比较容易理解,在人体中,肾脏属水,为人体寒冷之中心,肝脏属木,为人体内升发阳气之脏,
肾脏为肝脏的升发提供了一个寒冷的基础和物质水,也只有在这个寒冷的基础上,肝脏才能有效地利用肾脏提供的水分,调动热量进行调和,产生出不断扩散的风。
木生火的基本原理:
在阴阳运动过程中,木处于阴消阳长状态,而火则处于重阳极盛状态,重阳极盛在是阴消阳长中,由阳的不断增长积累而成,故此阳长是阳盛的前提,所以说阳长是生化出阳盛的母体。
在五气中,木的基本形态为风气,由阴气渐消,阳气渐长状态产生,而火的基本形态则为热(火)气,由阳气处于极盛状态产生,风怎样生火?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风能助火势,只有一点星星之火,在风的吹拂下,必成燎原之势。如果再深一层认识,火气这个阳极盛,是由风气中弱小的阳气经过不断的积累增强而形成,可见,风中的阳气是生成熊熊烈火的起源,如果没有这点阳气的不断增长积累,又那来阳所极盛的出现?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风生火都是自然的规律之一。
从现实的生活当中,用木生火基本上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现代电器和工业燃料进入人们的生活之前,草木基本上是生活中的必备能源,因此说到木生火,大多数人都明白这是个燃烧的道理。
在人体中,肝为木,心为火,从表面现象上看,真的不容易理解肝脏是如何扶助心脏的,只要明白肝脏的本质状态为阴消阳长,而心脏的本质状态为阳极盛,从两者的性质次序比较中,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中医调动人体免疫抗体的方法
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如何调动人体免疫抗体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有调动人体免疫抗体的能力?有可能吗?要知道,这免疫抗体是近代医学科学的发现,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医学实验才证明,人体能够产生大量的免疫抗体,免疫抗体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它对病菌有强大的杀伤力,是人体健康的保卫者。现代医学虽然发现了人体中存在有免疫抗体,也知道它的作用非常重要,也感到如果能够实现把握和调动免疫抗体对付病菌,无疑将开创出一条治疗疾病的新路子,但怎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调动这些免疫抗体去抵抗疾病,仍然是现代医学中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这个在科学现代化的今天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诞生于数千年前的中医学,应该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全新课题,如果说中医不但知道人体内有免疫抗体这种特殊的物质存在,而且还掌握了怎样调动的方法,确实有点天方夜谈式的虚幻神奇,显得太过不可思议了。
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毕竟这是事实,可能人们觉得,在中医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什么免疫抗体之类名称的概念,为什么又会是事实呢?在中医所有文献中,的确没有免疫抗体的概念,中医没有免疫抗体这个名称的概念,这并不等于说中医不知道有免疫抗体这种物质存在,毕竟这“免疫抗体”是现代才创造出来的的名称,我们绝对不可能强求古代人也必须创造出相应的称呼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只能从古代人的说教中,发现有哪些事物的性质、状态、原理,与现代称呼的事物相同,而从中作出归类。
中医的典藉《黄帝内经》指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病安从来”是一句反问,其意思是说,当人们能够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这四个方面后,疾病还能从哪里来?其更深的一层意思是说,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就可以实现预防疾病的入侵。由于“真气从之”,是预防疾病的条件之一,而“真气”是人体内的气状态物质,可见,中医所说的“真气”,就必然具有免疫抗体的性质,它就是“免疫抗体”的一部分,如果不知道有免疫抗体这种物质的话,怎么能够强调“真气从之”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
说古代人已经发现免疫抗体,是有根据的,中医已经将所有感染性的病菌统称为“外邪”,人就是与外邪一起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与外邪相安无事,是因为人体的免疫抗体在发挥着作用,人们已经注意到,当身体受到外来因素而损伤后,如果伤口很小的话,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愈合,现在人们称这种自然愈合的功能为“再生”功能,由于这种伤口的愈合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恢复,也是说,这是在各种细菌病菌都存在的环境下的修复,因此,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身体内必然有一些物质在抑制着自然界中的病菌,令到它们不能恶性繁殖。“再生”的功能表明,人体有一套完整的防卫和修复反应机制,受到破坏的人体组织在恢复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体的免疫抗体能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繁殖,否则,病菌大量的繁殖,会造成人体组织的溃烂,而那些能够抵抗“外邪”的就是“真气”。
一个健康的人在平常的生长和活动中,它体内的免疫抗体会保持在一个警戒水平,能够在常态环境中有效地抑制小量病菌的活动,如果身体受到一些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免疫抗体下降,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又或者因为外来的病菌大量入侵,常量的免疫抗体也就不能有效地抵挡强大的入侵者,于是,人体就发生疾病,此时,如果能够激发人体大量地制造免疫抗体,能够调动免疫抗体准确地投送到发病部位,也就可以战胜病菌,消灭疾病,恢复健康。激发和调动人体的免疫抗体,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高明手段。
中医不但知道人体中存在有免疫抗体,而且已经十分熟识地掌握了如何进行激发与调动的方法,激发与调动人体的免疫抗体,这个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起来并非易事的难题,在中医学中却是那么的简单,因为,中医发现了一个人体生理上的重大秘密:人体内的免疫抗体,必然要通过经络进行流通,而人体经络上的穴位,就具有调节免疫抗体的功能,只要在经络上的穴位进行针灸,就能够有效地激发与调动起人体内的免疫抗体。
中医学中的针灸,是一种没有任何药物介入的治疗方法,但它对感染性的疾病确实有着明显的疗效,在没有药物介入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治疗感染性的疾病呢?这的确是一个令现代医学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如果按照必须用药物直接对病菌进行灭杀才能治病的认识,针灸应该是没有任何实际治疗效果的,但针灸确实产生了治疗的实质性效果,起到了抑制病菌繁殖和消灭病菌的作用,这种消灭病菌的根本原因,是依靠人体的免疫抗体发挥了强大的灭杀功能所致,如果不承认这是发挥了人体的免疫抗体作用,就根本不能解释针灸治疗效果的真实原因。
从中医的认识来看,激发与调动人体免疫抗体的方法并不复杂,操作原理也很简单,它是通过针灸对穴位进行刺激,产生出一种感觉性的信号,比如痛感、热感、酸感、麻感,这些刺激性的信号经过经络的传递,成为了一种能唤发起人体紧急反应机制的信息,这种信息经过脏腑的接收后,激发人体大量产生免疫抗体,并调动起内免疫抗体去定点聚合,从而有效地发挥免疫抗体强大的杀伤能力,将病菌逐渐消灭。
调动人体免疫抗体去消灭病菌,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治疗手段,它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又能够对人体内受到病菌伤害的组织进行修复,是一种“扶正”与“驱邪”同步进行的疗法,修复被伤害的“扶正”其实是对病菌生存基础的破坏,它与免疫抗体的“驱邪”手段相结合,形成了对病菌的双重打击。
利用人体内的免疫抗体消灭病菌的做法,还有另外一个独到之处,就是永远不会被病菌产生适应性,因此不用担心病菌会产生什么“耐药性”,中医用针灸治疗了几千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哪些病菌对它产生了适应性,治疗效果仍然显著。
说中医不但能够调动起人体的免疫抗体,而且还能够将免疫抗体定点聚集,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奇?如果真的掌握了能够随意调集免疫抗体这种先进手段的话,那么中医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达到预定的目呢?
其实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已经在中医的针灸理论中记载着,它早就在告诉人们,要想定向定点地调动人体的免疫抗体,必须要通过经络和穴位的配合才能实现,其秘密就是“循经取穴”。“循经取穴”的意思是说,一定要在病症所属脏腑的经络上选择穴位,原因是免疫抗体要通过经络网络流动,比如治疗肺脏系统和肺经所管辖范围内的疾病,就必须首先选择肺经所属的穴位为主治疗的主体,再按照疾病的性质状态,选择出具有相应治疗功能的穴位为主穴,调动起肺经的免疫抗体,对于疾病的兼症,则按照实际情况配备有相应治疗作用的穴位。
“循经取空”是解决免疫抗体定向聚集的重点,一旦疾病的脏腑归属判断断错了,或者治疗疾病的经络选择错了,就不能实现免疫抗体的定向运动,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效。由于“循经取穴”是调动免疫抗体定向运动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医对任何疾病的辩症,一定要确定它属于那一个脏腑管辖的问题,或者属于那一条经络管辖的问题,同时还要确定是属于一个脏腑还是两个以上多个脏腑管辖的问题,以判断主症与兼症,以“辩证论治”为“循经取穴”定下基调。
中医发现,一些穴位拥有将免疫抗体定点聚集的功能,也即是能够将免疫抗体调集到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古代的人们将这种具有定位引导功能的几个重要穴位作了总结,并被编成易记的歌诀,它就是: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从表面上看,这四句诀是在说明,足三里穴具有治疗腹腔内一切疾病的作用,委中穴具有治疗腰部和背部上一切疾病的作用,列缺穴具有治疗头部和颈部上一切疾病的作用,合谷穴具有治疗面部和口腔上一切疾病的作用。但从本质上看,它却又是在说明,足三里穴具有将人体免疫抗体定点调集到腹部范围内的功能,委中穴具有将人体免疫抗体定点调集到腰背部范围内的功能,列缺穴具有将人体免疫抗体调集到头颈部范围内的功能,合谷穴具有将人体免疫抗体调集到面和口腔范围内的功能。
有些人对经络和穴位的功能作用不以为然,由于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未发现经络的真实本质为何物,由此而认为经络是子虚乌有的臆想之物,穴位针剌也没有实际的医疗意义,只承认针灸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它们说一些科技先进发达的国家曾经做过这样的针刺镇痛试验,将一批人分成两组,一组按照经络穴位的治疗原理进行针灸,一组不按照经络穴位的原理进行对照针灸,结果发现,两组的针灸疗效大体上相同,没有太大的差别,并由此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针灸并不是经络穴位起到了作用,应该是一种心理因素的效果,可能针灸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暗示而产生疗效。
如果说经络和穴位没有实质性功能作用的话,如果在人体上随意地针剌也能产生循经取穴同样作用的话,如果针灸只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的话,那么,中医学院的针灸教授们就应当自动辞职,那些搞针灸的医生们就应该自动关门,每一个人都可以不经学习那些深奥的中医理论,不需要熟悉那些复杂的经络穴位,就能成为针灸医生,只要买回几根针,在身体上乱剌一通,就可以通过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作用而产生治疗效果,多么方便?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在人体上随意地针剌,绝对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人体的免疫抗体,也不可能完满地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不可否认,用针在身体上任何部位上剌,都能够产生一个刺激信号,都会激发起人体产生保护性的生理反应,这种随意性的刺激,在偶然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镇痛治疗效果,但要想将人体中的免疫抗体定向定点调集,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要做到随意调集人体中的免疫抗体,就必须以中医的针灸理论为指南,按照中医的辩症论治法则选择经络和穴位,否则的话,根本上就不能随意地引导免疫抗体抵达病灶之上,那种认为针灸只是心理因素作用的认识,或者认为针剌只是刺激效应所致的认识,那肯定不能理解针灸与免疫抗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们也绝对不能自由地驾驭针灸术对各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人们或者觉得,中医用针灸方法就能调动起人体中的免疫抗体,是不是有点太过简单?循经取穴就能将免疫抗体定向定点聚集,是不是太过容易?其实,在这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方法背后,却隐藏着非常复杂的知识内容,首先必须知道经络系统的网络走向,知道穴位的位置和能够产生的功能作用,知道针刺和人体免疫抗体的相应关系,其次,要明白五脏与经络之间的关系,明白到经络是怎样流通人体中的物质、能量、信息,最后,还要知道人体中有免疫抗体能够抵抗外来病菌的入侵能力,然后将这些知识汇集,删繁就简,同类合并,运用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科学方法进行梳理,才能创造出简单实用的针灸理论。
针灸在中国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了几千年,反复的实践也证明了针灸治疗的有效性,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已经被世界各国人民逐渐地接受,特别在欧美等医疗发达的国家,针灸已经被认可为正规的治疗手段,一旦人们明白了针灸具有调动人体免疫抗体的作用后,相信这种医疗技术会更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天干秘密的终极破解
本文重点是对天干的来源进行再探索,志在揭开制造天干周期的真正原因,文中解释了天干与二十八星宿的关系,解释了天干的时空定位依据,本文也是解开五运六气之迷的基础知识。
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地指出天干的产生,与太阳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天干周期那稳定有序的规律性十进制时间尺度,还是令人感到五大行星影响力所占有的时间与空间显得太过平均有序了,简直平均有序得有点不可思议。
现代的天文知识已经告诉人们,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在太阳系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它们与太阳有着远近不同的距离,由此又产生出各自不同的绕日公转时间,若以地球的时间尺度来计算,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365天左右,也即是1年,水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87。9天,金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224。7天,火星公转周期为1。9年,木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11。8年,土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29。5年。
由于各个行星的公转周期相差非常大,从道理上分析,五大行星之间相互影响的时间根本上就不可能出现为均等,它们各自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决不会稳定地有序,每个行星根本也不可能在地球上产生均衡的两个时辰、两天、两月、两年的影响力,特别是每一个行星对地球两年的影响力,更是不可能的事。
从现实来分析,五大行星都在围绕太阳旋转,在很多时候,地球与五大行星所运行的位置刚好处于太阳的相反两边,当地球与五大行星被太阳相隔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不可能产生什么相互影响的,要说有影响的话,只能有太阳的影响,因为行星之间决不会在被太阳阻隔的情况下,在太阳强大影响力的阻拦下,还能绕过太阳的阻隔产生什么相互影响。
另外,所有行星在运行中相互之间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很大的变动范围,按理说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力肯定也有一个相应的变化数值,有一个影响力大小变化期和影响力时间长短的变化期,从这一点上来分析判断,相互的影响绝对不可能稳定有序。
由于五大行星的绕日周期有长有短,彼此之间被太阳阻隔的频率有快有慢,靠近太阳的水星和金星,由于环绕太阳的周期时间比较短,它们与地球之间被太阳阻隔的次数也就频繁,相反,远离太阳的土星的阻隔频率就要小得多,由此可见,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还应该有一个间断时期,和有一个间断频率周期。
但这所有的一切问题,在天干规律上都不能体现出来,天干规律是否有意地掩盖了还是无意地疏忽了呢?但不管怎样,从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由五大行星制造稳定性和程序化天干周期是不可能成立的,除非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原因,否则的话,天干规律体系是不能成立和不可信,它没有得到任何科学根据在支持。
从地支周期规律中显示,地支周期有着一个性质变化,一个时间变化,和一个空间变化过程,比如寅、卯月的性质体现为风,形象物质为木,时间为正、二月份,空间位于东方;已、午月的性质体现为热,形象物质为火,时间为四、五月份,空间位于南方;申、酉月的性质体现为燥,形象物质为金,时间为七、八月份,空间位于西方;亥、子月的性质体现为寒,形象物质为水,时间为十、十一月份,空间位于北方;辰、戍、丑、未月的性质体现为湿,形象物质为土,辰的时间为三月,空间位于东南,未月的时间为六月,空间位于西南,戍的时间为九月,空间位于西北,丑的时间为十二月,空间位于东北。
按照天干周期规律显示,天干应该同样拥有性质、时间、和空间认定,问题是,天干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过程,却未能在现在已经认识的宇宙空间中,找到它真实的运行轨道,如果以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与地球的运行轨道来看,确实是没有办法稳定地有序地产生出这条天干周期运行轨道来,从这个问题上论理,由五大行星制造出天干周期的可能性同样很值得怀疑,它不能从理论上作出证实。
难道《黄帝内经》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制造天干周期规律是错误的?难道天干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臆想捏造?
看到这里,人们可能觉得作者有自相矛盾的嫌疑,在上篇《天干的秘密》当中,长篇大论地讲解了五大行星与天干的关系,说得头头是道,但现在却又反过来,将自己在前面的论述提出了近乎否定的质疑,岂不是有点荒谬?这不是演出了一场自打嘴巴的闹剧了吗?
其实,上篇的论述没有错,这里的质疑也没有错,对自己前一篇文章的解释作出近乎否定性的质疑,是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和破解产生天干规律的深层奥秘,因为这些质疑,都是在上篇文章中没有得到解决的存在问题,也是人们在认识天干规律时隐藏在心中久久不能挥去的悬念,只想要通过自己向自己质疑,将原来未能说明白的问题再摆出来研究分析,从而追溯出产生天干的源头,也只有弄清楚制造天干的真正原因,才能彻底地消除藏在人们心中那些没有说出来的疑问。
如果质疑五大行星制造天干的正确性,如果否定五大行星是制造天干的来源,那么制造天干的真正主体又是谁呢?另外,天干的时空定位,又是依据什么为坐标来度量的呢?这些问题,才是天干的终极秘密,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天干的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
天干的最终秘密似乎非常神秘,不可捉摸,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在人们掌握的现有知识中,早就隐藏了破解它的理论根据,必须明白到,天干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要破解它,就必须依靠现代的科学原理,另外,天干又是古代人们对天文观察的认识,其原理又必然会从天文的星体演绎中表现出来,只要用现代的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天文观察的资料为依据,就必然能够破解天干隐藏的所有秘密。
制造天干的主体:
制造天干的主体是谁?是太阳。这不是觉得很奇怪吗?《黄帝内经》只说五大行星与天干有关系,并没有说是太阳在制造了天干,为什么要这么肯定呢?
这是经过探索后的结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和地球,共同都是太阳系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太阳是这个家庭中的主体老大,它单个的质量就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八,而太阳系中所有大小行星以及尘埃加起来的质量,只不过占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二,这百分之二的质量与太阳质量相比,简直是小到微不足道。现代天文学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控制在自己的身边,如果说天干规律周期由五大行星制造,好象忽视了太阳这个龙头老大那强大影响力的存在,不论从那个方面看,这都是说不通的事,还有,太阳系内所有行星除了有自己的绕日轨道外,还跟随着太阳在一起,组成太阳系这个整体,在银河系中运动,从理论上分析,太阳系整体的运动变化,必然对整体内各成员产生相应的影响,这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在五大行星和地球的相互影响力中,必然存在有太阳系整体的影响力,特别是存在有太阳这个中心主体的影响力,这是不能忽视也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
再返回来看,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力,是依靠它们由磁场、电波、引力、红外线等组成的信息能量波,但也应该看到,太阳除了发出光和热以外,同样也发出磁场、电波、引力、红外线等组成信息能量波的基本物质,从基本情况上分析,太阳发出的信息能量波还是组成太阳系信息能量波的主体,各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只占太阳系整体信息能量波中极少量的一部分。
当太阳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时,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必然对太阳系内的行星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应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确定,在太阳发出的强大信息能量波影响下,太阳系内各大行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必然被相互融合为一体,并且在融合过程中形成高一层次的同步振荡,令到太阳系成为一个整体性的信息能量波源,也只有太阳系统一性的信息能量波运动,才能产生出均匀的等时等量影响力,如果说五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能够对地球有着等时等量的影响力,它们肯定是融合了太阳系中与自己频率相同的那部分力量所为,并且是以太阳的影响力为主体,以行星的影响力为形式来表达,否则的话,五大行星对地球所产生的稳定有序影响就不能发生。
由十天干所隐藏的信息表明,原来古代的人们早已明白到,整个太阳系的运行是稳定有序的,在这种有序的稳定性运行中,运动的量变过程必须引发起自身中阴气阳气发生相互消长的变化,而阴气阳气的消长量变又必然性地制造出质变,质变又以金、木、水、火、土的不同性质来体现,为自身制造出了长期稳定的五气变化规律,五大行星所拥有的天干性质,只不过是由整个太阳系所制造出来的五行性质的缩影而已,也就是在说,天干周期规律所表示的,不仅仅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五行性质属性的变化规律,而是整个太阳系在轨道上运动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天干中所指的“天”,是指整个太阳系,天干规律是对整个太阳系在时空运动中,由周期性旋转规律而制造的五行性质变化的简洁描述。
太阳占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成为了太阳系中的主体,也成为了制造天干周期的主体,因此,整个太阳系的运行轨道,实质就是太阳所要走的那条运行轨道,天干的规律周期,从本质上看就是太阳在宇宙空间的运行周期,当确定了这些基本原则后,再回过头来研究时干、日干、月干、年干时,就容易找到它们所隐藏着的时空关系。
划定天干的基准坐标:
太阳系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究竟古代的人们是怎样确定太阳系的运行轨道的呢?也就是说,它们以什么为划定坐标,来度量定位的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们通过天文观察发现,太阳系在宇宙空间中自行运动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这个有限的范围,可以从地球上观察到,当地球跟随太阳系运动时,在地球上可观察到在周围连续变化的太空中,存在有很多相互位置十分稳定的星座,它们有着基本上恒久不变的特点(不是绝对的恒久不变,只是在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内基本不变,故称为“基本上恒久不变”),太阳系就在这些星座圈定的范围内不停地运行,
这些星座就等于是环绕在太阳系外围四周空间的标定物,紧紧地将太阳系包围在一个空间里面,为太阳系的运行圈定出了一个有限的活动场所,由于这些星座具有的恒定性,可以成为非常稳固的测量基准标志,利用它们来作为度量太阳、月亮、地球、行星在空间运行的定位坐标。
古代的人们以中华大地为观察原点,将环绕太阳系的恒定星座进行划分,共划分为二十八座星宿,又将由二十八座星宿组成的一个环绕园圈,按照春季对应东方,夏季对应南方,秋季对应西方,冬季对应北方的原则,划分出四个空间方位,再将这四个空间方位分别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为形象来表示,青龙表示东方、朱雀表示南方、白虎表示西方、玄武表示北方,它们简称为“四象”。
“四象”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包藏了二十八星宿,在四个方位空间中,每一个方位的空间范围内都分别包含着七座星宿,如果按顺时针顺序方向观看,它们分别是:东方青龙含有箕、尾、心、房、氐、亢、角等七宿;南方朱雀含有井、柳、鬼、星、张、翼、轸等七宿;西方白虎含有参、觜、毕、昂、胃、娄、奎等七宿;北方玄武含有壁、室、危、虚、女、牛、斗等七宿(注:古藉一般以逆时针方向的顺序介绍,由东向北,从北到西,再从西到南,然后由南返东,介绍星宿时,青龙由角起,玄武从斗起,白虎从奎起,朱雀由轸起)。
当以二十八宿为基础,建立起一个空间定位框架结构后,太阳系的运行轨道,地球的运行变化,就拥有了一批基准的测量坐标,这样,由太阳系在运行轨道上变化而制造出来的天干周期律,就有了一个可以直观的演绎平台。
制造天干的理据:
从天干的知识中得知,十天干周期共有四个时间层次的规律,它们分别是年干周期、月干周期、日干周期、时干周期,但人们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是,为什么太阳系在既定轨道上的运行,会同时制造出四个不同时间长度的周期呢?它有没有科学根据呢?
以一个主体同时制造出四个运动周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可能做到,但实质上,它是可以做到的,当我们想一想地球上也有年、月、日、时的不同周期运动后,就能感觉到天干有四个时间周期也必然会有科学根据的了。
一、制造年干规律的根据:
年干的周期为十年一循环,它说明太阳系在由二十八座星宿围成的圆周内环绕时,走着的是一条需要十年才绕一圈的运行轨道,人们可能问,太阳系在这条轨道上所圈定的宇宙空间范围究竟有多大?准确的不好就,只能这样来说明,如果将这个360度的圆周运行轨道平分十份,那么太阳系在这条轨道上每一年只走过36度。
我们的祖先发现,太阳系在年干轨道上运动时所产生的连续不断的空间位置变化,制造出一条阴阳相互消长的的量变曲线运动,由此为太阳系产生出阶段性的五行之气连续变换,先制造出两年木气状态,随后制造出两年火气性质状态,然后又制造出两年湿气性质状态,接着再制造出两年金气性质状态,最后制造出两年水气性质状态,每一性质状态都共同存在着一个性质逐渐上升阶段和一个性质逐渐下降阶段,每一阶段刚好为一年,都呈现为先升后降,人们以甲表示为木气上升阶段,乙表示为木气下降阶段,丙表示为火气上升阶段,丁表示为火气下降阶段,戊表示为土气的上升阶段,己表示为土气的下降阶段,庚表示为金气的上升阶段,辛表示为金气的下降阶段,壬表示为水气的上升阶段,亥表示为水气的下降阶段,于是,每一个“天干”都表示为一年时间,代表着五气的性质和盛衰状态,同时也代表着太阳系在环绕轨道上的顺序位置。
二、制造月干规律的根据:
月干的周期为十个月一循环,它说明太阳系另有一条环绕一周需要用上十个月时间的运行轨道,这个月干运行轨道明显地比年干运行轨道的规模小,绕行时所占有的空间范围也相应缩小,只占年干轨道所圈定范围的十二分之一,人们或者惊奇地问道,太阳系有这么一个运行轨道吗?这个周期性循环轨道又是什么样的呢?
通过探索,基本上可以认定,太阳系环绕太阳系的中心旋转运动,运行一周的时间为十个月,它就是制造月干规律的运行轨道。人们可能感觉到奇怪,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太阳么?在现实中,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是以太阳为中心,围绕着它在公转的,难道这都有错?
行星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旋转完全没有错,但有谁曾经想过?从整个太阳系的运行过程所占有的范围来看,太阳并不是整个太阳系的中心原点?如果站在太阳系内的行星上观察,看到太阳就是太阳系的中心点,如果站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上观察,可以通过分析太阳系的运行轨迹,发现太阳并不是太阳系的中心点,虽然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环绕旋转,但太阳在太阳系内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原点位置上自转,而是在太阳系内沿着一条圆形轨道运行,从月干显示出来的信息表明,太阳系有一个理论上计算出来的中心点,太阳带领着所有行星一起,围绕着这个太阳系中心点运行,这条运行轨道就是制造月干规律的来源,太阳系在这条月干轨道上绕行一周的时间,恰恰为地球上的十个月。
太阳系在月干轨道上周期性地有序循环运动,每一步的空间位置变化,都有一个不同的阴气阳气量变状态,这个在空间位置上的连续变化过程,体现为阴阳的相互消长,再由量变引发质变,制造出一条由五行之气组成的月干规律周期。
三、制造日干规律的根据:
以十天为一周期的日干,体现的又是太阳系什么样的时空范围呢?通过探索确定,这应该就是太阳的自转周期。
说日干表示的为太阳自转周期,人们肯定会质疑,有证据吗?可信吗?因为从现代天文观察得到的结果证明,太阳的自转周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复杂到有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莫名其妙,原因是在太阳的表面上,自转周期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多层次变化,在太阳不同的纬度上,会出现不同的周期时间,具体的情况是,在太阳的赤道上,自转周期的时间大约为25天,在纬度40度的位置上,自转周期时间大约为27天,在纬度75度的位置上,自转周期时间大约为33天,在两极的位置上,自转周期时间大约为37天,现在人们对太阳自转周期的确定,一般都以日面纬度17度位置的自转周期为准,它是25。38天,这个时间已经被定为“太阳自转恒星周期”。
要确定太阳的自转周期为10天,的确找不到一丁点的直接证据,但太阳表面上不同纬度有不同自转周期的混乱局面,证明了它们都不是太阳真实的自转周期,人们现在观察的情况,反映的只是太阳表面能量层次的运行变化,在太阳能量层下面的物质层次上,它肯定有一个稳定的不会因纬度不同而变化的自转周期,在物质层次上,整体的转动必然是一致性的,只是在太阳表面能量层强烈光芒的掩盖之下,不能被发现而已。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太阳的自转周期为10天,但有旁证可以证实,科学家们通过天文观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观察到宇宙太空中17颗和太阳在温度、质量上都基本相近的G型恒星后,发现它们的自转周期平均仅仅为10天。
这个观察到的事实就非常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在同等的质量和温度上,这17颗G型恒星的转动速度,明显地要比太阳外表体现出来的自转速度要快得多?太阳凭什么理由偏偏要比这些兄弟恒星的运动速度慢得多呢?深思的分析是,既然太阳表面能量层次中不同纬度的不同自转周期,反映的不可能是太阳内部物质结构层次真实的自转周期,那么,在质量上和温度上与太阳都基本相同的恒星共同一致性地所反映出来的10天自转周期,就成为了证明太阳内部物质层次自转周期为10天的有力旁证。
太阳自转周期,产生出一条阴阳变化规律曲线,由此制造出一条以十天为一运动周期的日干规律,当然,日干规律的五气,也包含了行星中五气的内容。
四、制造时干规律的根据:
时干以十个时辰为一运行周期,它反映了太阳在自转过程中,存在有连续不断的波动变化周期律,每一个波动周期的时间均为十个时辰,每个波动期的变化曲线,就是一条阴阳消长变化曲线,由它制造出一条以十个时辰为一周期的时干规律。太阳的时干周期波动,同样也会影响到系中的所有行星,使到行星中不同性质的气,共同顺从太阳的主体气场的波动,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日干规律。
人们可能对于太阳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以十个时辰为一周期的波动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是有根据的,因为太阳在时干上的每一步运动变化,都是太阳在年干、月干、日干等不同层次轨道上运动的综合体现,只有从综合性的角度上,才能清楚地认识到波动产生的原因,如果单单盯住太阳的自转,而忽略其他层次的运行变化,就不能正确理解太阳在自转中会发生有序的波动。
几个不同空间和时间层次的天干周期,隐藏了大量古代人对天文知识的超前认识,这些天文科学知识的先进程度,远远出乎于现代人的意料之外,从古代人们创造的年干、月干、日干、时干中证明,证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天文知识:
一、掌握了太阳系在二十八星宿环绕的空间中大循环的秘密;
二、掌握了太阳系在环绕太阳系原点的公转的秘密;
三、掌握了太阳自转的秘密;
四、掌握了太阳在自转中发生有序波动的秘密;
五、掌握了旋转运动是太阳和太阳系行星的基本性运动的秘密;
六、掌握了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的运行方式是以不同周期的螺旋相互套叠的秘密。
现代的人们怎么也意想不到,为什么古代的人们在文明初露的时代,就能够掌握这么多先进科学知识呢?这虽然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之迷,但不管怎样,不得不要承认,我们的祖先们确实是清楚地掌握了太阳系在空间运行的大量秘密。
天干化五星的原因:
人们或者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天干所体现的是整个太阳系在宇宙空间中不同层次的运行周期,而且又是在以太阳为主体的运行轨道制造出来的规律,为什么古代的人们非要将整个太阳系的运行变化规律,硬要说成为五大行星的变化规律呢?
将整个太阳系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运动变化所制造出来的天干规律,按照基五行性质归类,以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为代表来体现,方法虽然简单,当人们一时不明白这种关系时,怎么也想不出五大行星会对地球有那么有序的影响规律,因为单凭表面的关系到,根本不能想象到五大行星对地球有这么强大的影响力,只要明白其中关系,才能回味出它深层奥秘,而这种内藏深奥的简洁表达,到底不是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古代的人们偏偏要这样做,肯定有这样做的原因所在,决不是一种随意的毫无根据的凑合。
其实以五大行星为代表,来表示太阳和太阳系中所制造的五行之气,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直接表现手法,要明白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先要注意这样的问题,五行之气可以看见吗?五行之气的运动可以观察吗?不能。既然不能,如果选择一个有相同性质的实体来代表,岂不是更形象更传神?以五大行星为代表,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它最大的好处,是将太阳系在不同层次范围内运动变化所制造的,完全不能看见的五行之气,转换成为可以观察的实物形态,将五行之气的变化规律,转换成为以实体的规律进行演示,这种以物质形态为形象的演绎,比以那些无形的气的空虚演绎,更具有鲜明的观察性和理解性,以有形代表无形,以实质代替空虚,正是这种直观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这就是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将五气转换为五星的最根本原因。
最遗憾的是,古代的人们在将整个太阳系运行产生的五气转换成为五大行星代表后,却没有将这个转换思维和转换过程遗传下来,以至人们在苦苦思索了几千年尚且不解其意,从而在研究中作出诸多的误解。
天干与星宿的关系:
古代的人们将环绕太阳系的二十八座星宿平分为十个部分后,按顺时针旋转方向排列,以箕宿为起点,别为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环形的天干时空方位,以表示五行之气的性质状态定位和变化顺序流程,现在都人们很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对天干轨道的时空进行划定的呢?
要探索这个问题,还必须要以二十八星宿为定位基础。
北方七宿
壁室危虚女牛斗
奎 箕
西 娄 尾 东
方 胃 心 方
七 昂 房 七
宿 毕 氐 宿
觜 亢
参 角
井柳鬼星张翼轸
南方七宿
从二十八星宿的排列可以看到,斗宿与箕宿是北方与东方的交界夹角,角宿与轸宿是东方与南方的并交界夹角,井宿与参宿是南方与西方的交界夹角,奎宿与壁宿是西方与北方的交界夹角,在这四个夹角当中,箕斗这个位置最重要,因为古代人就是以这个夹角中的箕宿为天干的定位划分起点,以斗宿为天干的定位终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将一个360度的圆周划分为十等分,从而制造出十天干来的。
当以箕宿为基础起点零度后,甲干就占据了0度至36度的空间位置,乙干占据了36度至72度的空间位置,丙干占据72度至108度的空间位置,丁干占据了108度至144度的空间位置,戊干占据了144度至180度的空间位置,己干占据了180度至216度的空间位置,庚干占据了216度至252度的空间位置,辛干占据了252度至288度的空间位置,壬干占据了288度至324度的空间位置,癸干占据了324度至360度的空间位置。
在由十天干所属空间围成的一个圆中可以看到,甲干所属空间与己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乙干所属空间与庚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丙干所属空间与辛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丁干所属空间与壬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戊干所属空间与癸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
将由二十八座星宿围成的圆周划分出十个天干区域后,每一天干的空间区域到底拥有了哪些星宿呢?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探索后,终于从其透露的信息中找到了线索,经过将二十八座星宿分别按东方七座顺序,南方七座顺序,西方七座顺序,北方七座顺序排列,再以《黄帝内经》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了其中秘密,原来十天干虽然各自的空间区域跨度相同,即太阳系在每一天干所属空间区域所走的时间都相同,但十天干各自拥有的星宿数量却各有差别,并不统一,甲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箕、尾、心三座星宿,乙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房、氐、亢三座星宿,丙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角、轸、翼、张四座星宿,丁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星、鬼、柳三座星宿,戊干空间区域中只有一个井宿,己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参、觜二座星宿,庚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毕、昂二座星宿,辛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胃、娄、奎、壁四座星宿,壬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室、危、虚三座星宿,癸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女、牛、斗三座星宿。
太阳系运行轨道为不断的反复循环,为了给太阳系第一个周期环绕运动确立一个开始的时间定位,古代的人们又将甲干的位置确定为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环绕运动的开始基点时间,这么一定后,每一个天干的时间就占据了太阳系运行视角中的36度,于是,每一天干就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序号,甲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开始一,乙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顺序第二,丙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三,丁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四,戊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五,己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的顺序第六,庚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的顺序第七,辛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的顺序第八,壬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九,癸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十。
天干的五行定性基准:
为什么在二十八座星宿中,一定要选定箕宿的位置为天干周期的起点“甲”呢?这个选择不可能是随意的,它必然有选定的充分理由。
甲干的性质定位是表示为阴消阳长状态的开始阶段,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太阳系在轨道运行时,当空间位置的变化造成内部阴气阳气的相互消长变化后,选择量变引起质变,能够制造出“木”气的量变点为定位点。古代的人们通过观察发现,当太阳系运行到箕宿的时空位置上时,“木”气才真正地形成,而在箕宿之前的斗宿时空位置时,仍然是以“水”气显现,于是箕宿就被定为阴气阳气相互消长变化周期的起点,也即是木气的形成定位点,成为每一轮五行之气运行周期的基准起点。
准确地说,木气的性质必须要在甲干的时空上才开始明确地显露出来,同时也表明了太阳系内阴消阳长的性质在此处才显露,甲干也由此成为了天干周期的必然起点,于是,甲乙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阴消阳长的木气显示状态,丙丁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阳气极盛的火气显示状态,戊己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阴阳平衡的土气显示状态,庚辛表示为太阳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阳消阴长的金气显示状态,壬癸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阴气极盛的水气显示状态。
由于天干有阴阳的性质,从这种性质的差别中显示,甲干时空体现为木气的不断增长阶段,乙干时空体现为木气的不断衰落阶段,丙干时空体现为火气的不断增长阶段,丁干时空体现为火气的不断衰落阶段,戊干时空体现为土气的不断增长阶段,己干时空体现为土气的不断衰落阶段,庚干时空体现为金气的不断增长阶段,辛气时空体现为金气的不断衰落阶段,壬干时空体现为水气的不断增长阶段,癸干时空体现为水气的不断衰落阶段。
虽然太阳系在天干规律中制造的五行之气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对地球的气候环境和对地球上生命体的生长产生出周期性的影响,这种周期性的影响,能够和地球上五行之气造成的影响相类似,通过比较,就能够确定每一天干所占空间的五气性质归属,同时也间接地确定出阴气阳气的相互消长变化曲线。
从整体上分析,十天干拥有四个特点:一是拥有固定的空间位置:二是拥有固定的时间序号;三是拥有固定的五行性质;四是拥有固定的性质状态。当十天干各自拥有了时空定位和性质状态后,只要说出某一天干,人们就明白了它的性质属性,也知道了它的时空定位,天干体系成为了人们演绎太阳系运行变化的简洁平台。
天干与地支的关系还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地球与金、木、水、火、土等行星在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又在带领行星在不停地进行旋转运动的事实现象。
五运六气的科学本质
本文重点是要揭示创造五运六气的科学性,解释制造五运六气的科学来源,让人们明白五运六气是事实存在而不是臆想,至于五运六气对自然与生命的影响过程等内容,暂时还未帖上。
五运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最先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从书中的《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开始,到《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止,再加上《至真要大论篇七十四》,专门用了七篇文章来重点解释五运六气的生成、运行和变化,解释五运六气在运行过程中对气候的影响,和解释五运六气的变化对疾病流行状态的预测分析,《黄帝内经》要用这么多的篇幅不厌其烦地讲述五运六气,由此可见,五运六气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是那么的重要。
五运是指天上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的运行,六气是指地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的变化。我们祖先创造出五运六气,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的是自然变化对生命的影响过程,追求的是人如何驾驭自然变化的趋势,强调的是人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统一。《黄帝内经》中显示的信息已经非常明确,五运六气的主要作用,不是应用于治疗疾病,而是在于它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每一年份之中环境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而最特别和最令人兴奋的,是它能够预测在每一年的气候变化中,会引发什么样性质的疾病流行的情况,并且能够预测疾病在流行过程中开始发生、达到猖狂、逐渐消退等变化的时间,可以这么说,五运六气是一套简单实用的预测工具体系,一方面它展示了一套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根据,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演绎平台,现在人们之所以这么关注五运六气,正是看中它具有能够预测未来疾病流行趋势的神奇功能,如果掌握了五运六气在整个运行状态中的细节变化过程,就等于预先掌握了未来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人类预防疾病的发生做好事前准备,从而达到能够最大限度地减低流行疾病对人类的危害。
五运六气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不解之迷,虽然自古至今,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运六气的研究一直没有放松,特别在对疾病的预测方面,不断地取得进展,但最为遗憾的是,人们在对五运六气产生来源的探索上,基本上没有重大突破,到现在也还没有搞清楚制造五运六气的来源依据,这五运六气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呢?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是以感性的认识为主,从感觉上认为它是科学,至于理性认识方面,仍然缺乏能确定它是科学的有力证据。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祖先创造的五运六气学说,绝对不是臆想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一时即兴的偶然提出,五运六气虽然看上去有点虚无,但它必然是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自然观察的心得体会,肯定有着可靠的现实基础,有扎实的科学根据,如果没有科学根据的话,由五运六气所作出对气候与疾病的预测,就不会有那么高的准确性,当然,人们一时不明白五运六气的科学根据,那只是认识方面的问题。
以现代的思维认识来看,既然五运六气能够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能够影响疾病的流行变化,那么它就必须有一个实质性的存在,否则的话,它就不可能对气候和疾病有控制性的重大影响,这也说明,五运六气决不是子虚乌有的玄虚,而应该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事实,不过,这些能够制造五运六气的实质性存在是什么,对现代人来说,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迷。
人们可能抱怨,那些古代人在详细地论述五运六气的性质性能和作用时,没有将五运六气的产生来源交待清楚,为什么不清清楚楚地说明到底是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制造出五运六气的呢?这种无意间的疏忽,从而制造出一个令后代人百思不解的神秘之迷,令到现在在探索研究这个深奥的学说时,费时费力且一筹莫展。
其实我们的祖先在论述五运六气的学说时,就已经预料到它们的后代必然会寻根问底,一定会追寻它的来源出处,祖先们并不保守,为了方便后代的人们认识了解,早已经将五运六气产生来源的详细资料完整地融入于论述之中,《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中,已经隐藏了五运六气是怎样产生来源与过程的解释。
或者人们觉得奇怪,如果在《黄帝内经》有关五运六气的论述中隐藏着它产生来源的解释,经过人们长期不懈的努力研究之后,早就应该被破解,但事实是,至今仍然未能弄清楚五运六气隐藏的科学根据,不明白它是依据什么科学原理而制造出来,为什么经过人们几千年来对这本书的解读,仍然没有发现呢?要知道,在众多的研究者中,有不少是名人大家,学术上的高手,连它们都不曾发现,怎么能够证明书中藏有这样的解释?
可以这样说,人们无法解读出《黄帝内经》中对五运六气产生来源的解释并不奇怪,原因是它以一种集成化的手法,将有关的复杂知识汇集成简单的语句,又以重点提示的方式,来勾出画五运六气的产生来源,这是造成深奥的原因。
经过集成化打造的五运六气,深深地将它的产生来源隐藏,或者它确实太过深奥,以至有学者自称对中医理论进行过几十年的研究之后,因仍然找不到破解的头绪,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浮燥,拍案而起,大呼中医没有现代科学根据的骗子,大骂五运六气纯粹是子虚乌有的臆想,并由此上演出了一场要“告别中医药”的闹剧。
在中医学界,对五运六气学说持批判态度的人虽然有,但毕竟是少数,而相信它有科学根据的学者却占大多数,虽然到现在人们仍然未能揭开五运六气神秘的面纱,而坚定地相信它是科学的人依然热情不改,信心十足,有中医界的学者相信,五运六气是一门科学的学说,如果将中医比作为一顶科学皇冠的话,这个五运六气就是那皇冠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原因是,一旦解开五运六气之迷,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五运六气的科学原理所在后,人们就能够运用掌握了的五运六气学说,建立起一套可以把握未来疾病流行趋势的预警机制,让人类能够及早做出预防疾病的事前对应准备。
在五运六气学说中,五运分别由主运和客运两大系统组成,同样,六气也分别由主气和客气两大系统组成,至于五运六气为什么都有主、客之分,为什么又分别被称为主运和客运,主气和客气,这更是令人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年干里面,同时可以制造出不同系统的主客两运?为什么一个年支周期,也能够同时制造出不同系统的主客两气?这是一个到现在也很说难明白的问题,也格外令人怀疑,它有科学根据吗?能够用现代的科学知识作出解释吗?
五运六气的科学根据深奥复杂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由于五运六气的产生来源是集成化知识,而且又建立在大量未解之迷之上,要想破解它,就必须做足许多事前准备工作,第一步,首先要解开天干地支之迷,而解开天干地支之迷,又必须先解开五行之迷,要解开五行之迷,又先必须解开阴阳之迷,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这一环扣一环的知识为基础,根本上就不能揭开盖在五运六气身上的神秘面纱。
本人对古代祖先的教导深信不疑,相信它必然有着自然事实的存在,绝对不会是捕风捉影的幻想,通过一番认真的探讨,终于发现五运六气有着天文学的背景,是古代人认识天地运行对地球生命影响的真实记录。本人在上一篇《天干秘密再探索》中特别指出,天干的基本理论,是破解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这样说的原因,是不论五运还是六气,其产生来源都与天干有密切关联。
一、解读五运:
五运是什么?五运是以五行性质为基础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十天干规律的时间和空间为舞台,也即是以太阳系在自己轨道上运行的时空为演绎基础,再以金、木、水、火、土的性质为显示,然后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相生模式为程序,形成连续不断的周期性反复循环。古代的人们发现,每当天干时空由五行中的金统辖时,此段时空就以金的性质为运行主体,称为金运;当天干时空由五行中的水统辖时,此段时空就以水的性质为运行主体,称为水运;当天干时空由五行中的木统辖时,此段时空就以木的性质为运行主体,称为水运;当天干时空由五行中的火统辖时,此段时空就以火的性质为运行主体,称为火运;当天干时空由五行中的土统辖时,此段时空就以土的性质为运行主体,称为土运。金运、木运、水运、火运、土运,合称为五运。
由于天干规律中包含着有五行的性质,从这一个角度上看,天干周期也是五运周期的体现,天干周期有年干、月干、日干、时干四个层次,因此,五运也有多个层次的周期性体现,这一点,《黄帝内经》也已经点明,“帝曰:愿闻五运之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这是说明,五运不但轮流主时,也轮流主岁、主月、主日。
五运有两套运行系统模式,它分别为主运和客运,为什么五运会有主客两套运行模式呢?这一直以来是人们感觉到非常困惑的问题,其实制造这个难题的原因却很简单,是因为主运有一个制造来源,客运又有另一个制造来源的缘故,不同的制造源制造出不同的运行模式,于是有了主运和客运之分,并由此制造出两者的运行程序有不同之处。
1、解读主运
主运什么?由谁制造出来?有什么样的特点?
主运是主体五运的简称,是指由主体制造的五行之气的运行模式。
对主运的解读,首先要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主运中的“主”是指谁。
既然有一套五行之气的运行程序被称为主运,这就说明必然有一个制造它的主体,至于这个制造主运的“主”是谁,一直以来,有关的典藉中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确认,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对主运的认识存在有不少模糊之处。
要回答谁是制造主运的主体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十天干同五行之气的运行程序有对应关系,年干是隐藏五运的重点载体,不论是主运还是客运,都要从年干的规律中体现,因此,要找出制造主运的主体,就必须从年干上寻找。
既然以年干为确定五运的依据,那么这主运与客运的判别基础,都必然是天干,根据谁制造就由谁作来作主的创作原则,由制造出天干的主体所制造出的五行之气,才称得上为主运,由此可以确定,主运中的“主”,是指那个制造出天干规律周期的主体,本人在上篇《天干秘密的终极破解》中已经详细地解释过,制造年天干规律周期的主体是太阳系,整个太阳系在由二十八星宿组成的空间范围内,以十年时间走完一个周期的过程,制造出了年干规律周期,天干的“主”就是太阳系,主运必然是指太阳系在轨道上运行时,所制造出来的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
太阳系在十天干时空中的运行,显得非常有规律,在这个规律性的运行当中,运行轨迹又是怎样产生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不同性质的呢?要详细地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它牵涉面很广,牵涉到很多错综复杂的事物现象,如果简单地说,就有这些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太阳在运行中的运动变化,太阳系在十天干的时空中运行时,运行轨道是平稳的,但太阳系在运行中并不是处于平稳状态,而是不停地有规律地在上下晃动,就好象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行时产生的上下晃动一样,当太阳在运行中不停地规律性地晃动时,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能量就发生有规律的量变;
二是太阳能量的产生也有一个有规律的量变周期,每隔十一年左右,太阳就会发生一次黑子大爆发,制造出异常强大的太阳风,将太阳黑子爆发的周期进行分析,就会分化出四个变化阶段,第一个是太阳黑子爆发前的积聚阶段,第二是太阳黑子爆发阶段,第三是太阳黑子爆发后的衰减阶段,第四是太阳的能量生产的正常阶段,太阳能量的周期性变化,让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能量发生有规律的量变;
三是太阳系在天干时空中运行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十天干时空中分布的宇宙能量并不均匀,有的天干空间中能量比较密集,有的比较稀薄,当太阳运行到能量密集的空间时,散发的能量相对少些,当运行到能量稀薄的空间时,散发的能量相对多些,这些有规律的变化,使到地接受的太阳能量发生出有规律性的量变。
古代的祖先们将所有影响太阳系内能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简化合并,转化为最基本的阴气和阳气两大类因素,并用阴气和阳气的相互量变来演绎太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于是阴气和阳气的量变就生化出了五种不同状态,由这五种不同状态所产生的性质而分成为五运。
从实质意义上看,太阳系在天干轨道上运行时,其信息能量波随运动变化而制造出来的五行之气,就是主运。
2、解读客运
客运是什么?客运就是客体五运,是指由客体制造的五行之气运行变化的简称。
客运的“客”是谁呢?先从字义上来分析,“客”的基本意思是指外来的客人,发挥的意义是将所有外来的不属于主体的东西都属于“客”的范畴,从原理上分析,客运当然是指从主体以外产生,但对主体造成影响,并不断有序地运行着的五行之气,这等于是特意说明,在天干周期的运行轨道上,存在有另一套能够对太阳系产生影响的五行之气,由于这些五行之气不是由太阳系这个主体所产生,就理所当然地不属于“主”的范畴,既然它是外来的五行之气所制造,所以被称为客运。
《黄帝内经》已经将制造客运的主体清楚地指点出来,指出这是由整个宇宙之中五行之气的影响力所制造,并强调说明,在太阳系的天干周期轨道中,宇宙的五行之气分别从五个不同的空间方位直射而横跨过,这五行之气中的“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今)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人们可能感觉到《黄帝内经》的记载不好理解,但它完全可以用现代的认识来解读: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这“丹天之气”是指火气,“牛女”是指牛宿与女宿,这“牛女”的位置又在哪里呢?这两座星宿所处的位置,正好坐落癸干的空间之中,而癸干空间与戊干空间在对立相望,它在说明,宇宙中有一股五行之火气,从戊干方向的空间中来,横跨太阳系的轨道后,直接射向对面的癸干方向空间之中去,当太阳系运行到戊干时空区域时,将受到火气的复盖,当运行到癸干时空区域时,将又一次受到火气的复盖。《黄帝内经》中“火主戊癸”的定论,就是根据这股宇宙之火气所跨越的空间事实而定,后人在用干支预测中所定的“戊癸合化火”之规范,也是以此为依据而定。
在“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之中,并没有特别地说明这火气是从戊干空间面来,凭什么就断定它必然从戊干空间来,横跨太阳系运行轨道后,再射向癸干空间之中而去?难道不会从癸干空间来,射向戊干空间么?凭什么这样肯定?
这个判断的根据是阴阳性质的特性,阳为增强,阴为减弱,来为增强属阳,去为减弱属阴,在戊与癸中,戊为阳干,体现为增强,表示为来源,癸为阴干,体现为减弱,表示为去处,从两者的阴阳性质中,表达了这股宇宙火气从戊干空间而来,向癸干空间而去的真实行踪。
“(黄今)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这“(黄今)天之气”是指土气,“心尾”是指心宿和尾宿,这心宿和尾宿所处的位置,坐落在甲干的空间之中,甲干空间与己干空间对立相望,它在说明,宇宙中有一股五行之土气,从甲干方向的空间中来,横跨过太阳系轨道后,再射向对面的戊干方向空间之中去,当太阳系运行到这两个时空区域时,必然要受到土气的复盖。甲为阳干表示为来源,己为阴干表示为去处,《黄帝内经》中“土主甲己”的结论,就是根据这股宇宙之土气所跨越的空间事实而定,后人在预测学中所创造的“甲己合化土”之规范,也是以此为依据而确定。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这“苍天之气”是指木气,“危室”是指危宿与鬼宿,这两宿所处的位置,就是坐落在壬干的空间之中,“柳鬼”是指柳宿与鬼宿,这宿所处的位置,就坐落在丁干的空间之中,壬干空间与丁干的空间相对立,这是在说明,宇宙中有一股五行之木气,从壬干方向的空间而来,在横跨过太阳系的轨道后,再射向对面的丁干方向的空间而去,当太阳系运行到这两个时空区域时,必然受到木气的复盖。壬为阳干,表示为来源,丁为阴干,表示为去处,《黄帝内经》中“木主壬丁”的结论,就是根据这股宇宙之木气所跨越的空间事实而定,后人在预测学中所创造的“丁壬合化木”之规范,也是以此为依据而确定。
“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这“素天之气”是指金气,“亢氐”是指亢宿与氐宿,这两宿所处的位置,就坐落在乙干的空间之中,“昂毕”是指昂宿与毕宿,这两座星宿所处的位置,就坐落在庚干的空间之中,乙干空间与庚干空间相对立,这是在说明,宇宙中有一股五行之金气,从庚干方向的空间而来,在横跨过太阳系的轨道后,再射向对面乙干方向的空间而去,当太阳系运行到这两个时空区域时,必然要受到金气的复盖。庚为阳干,表示为来源,乙为阴干,表示为去处,《黄帝内经》中“金主乙庚”的结论,就是根据这股宇宙之金气所跨越的空间事实而定,后人在预测学中所创造的“乙庚合化金”之规范,也是以此为依据而确定。
“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这“玄天之气”是指水气,“张翼”是指张宿和翼宿,这两座星宿所处的位置,就坐落在丙干的空间之中,“娄胃”是指娄宿与胃宿,这两座星宿所处的位置,就坐落在辛干的空间之中,丙干空间与辛干空间相对立,这是在说明,宇宙中有一股五行之水气,从丙干方向的空间而来,在横跨过太阳系的轨道后,再射向对面的辛干方向的空间而去,当太阳系运行到这两个时空区域时,必然要受到水气的复盖。丙为阳干,表示为来源,辛为阴干,表示为去处,《黄帝内经》中“水主丙辛”的结论,就是根据这股宇宙之水气所跨越的空间事实而定,后人在预测学中所创造的“丙辛合化水”之规范,也是以些为依据而确定。
简单地说,太阳系在天干轨道上运行时,感受到来自宇宙中不同方向的按五行性质变化的信息能量波,就是客运。
二、解读统运
统运是什么?是指在流年中,由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气轮流地对时空进行统治的意思,在天干十年的循环周期中,每年都由不同性质状态的五行之气在依次地轮流统治,这个统治过程,就叫做“统运”。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什么性质的气统管时空,就是什么性质的气统运,比如在年干周期中,如果由五行中的金气统治,该年就称为金气统运,简称为金运;如木气统治,称为木气统运,简称为木运;如水气统治,称为水气统运,简称为水运;如火气统治,称为火气统运,简称为火运;如土气统治,称为土气统运,简称为土运。
统运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指向,只有在年干周期上轮流统治的五运,才能称为统运,在月、日、时干上运行的五运则不能称作统运,简单地说,只有统治一年的五行之气才叫做统运。
统运又分为主运统运和客运统运两种,由主运系统中的五运轮流统治,叫主运统运,由客运系统中的五运轮流统运,叫客运统运,虽然主运和客运共同都是以五行性质来统辖全年的运情,但由于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五运系统,气的运行程式有不同的变化,故此,在对同一年的统治中,主运和客运的统运性质特征又基本上不一样。
1、主运的统运
主运是怎样统运的呢?这个问题,《黄帝内经》有简单的说明:“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人们或者觉得奇怪,这句话并没有指明是主运统运,为什么说它所指的就是主运统运呢?要认清这个问题,就要通过分析来理解。
首先分析“正五气之各主岁尔”的意思,在这段话中,已经非常明白地说出一个问题,“正五气”是“各主岁尔”的五行之气,这个“岁”是指一年,“主岁”是指代表一年或主宰一年的意思,从五行性质上看,能够“各主岁尔”的“正五气”有天干地支两大系统,每年的干支号就起到“主岁”的作用,但天干有五行,地支有六气,故在主运对流年的统运里,“主岁”的“五气”明显是指由十天干自身所携带的五行性质之气,为什么要特别地指明它为“正五气”,这个“正”是正统的意思,从原理上理解,只有由天干本身的性质所携带的五行之气,才算正统,才能称得上为“正五气”。
其次来看“首甲定运,余因论之”一段,一句“首甲定运”就表明,这个“正五气”是以“甲”为起点定运的,“余因论之”在说明,“甲”的性质为木,当定下这个性质为基础起点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可以按照五行相生的程序,依次以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统运形态运行。
“首甲定运,余因论之”表达了主运按照天干规律行事的游戏规则,主运对流年的统运就体现为木统甲乙,火统丙丁,土统戊己,金统庚辛,水统壬癸,五行之中,每一气统运两年。
为什么主运要选定“甲”为定运的起点呢?原因很简单,主运只有一个制造源,它就是太阳系,由于五气全部出自于同一来源,相互之间就体现为同源的连续性量变表达形式,是建立在同一基础上的延续相生传递过程,由于是连续相生的原因,在它们之间自然地存在着一个以谁为每一轮周期起点的问题,在如何选择定运起点时,人们遵循了制造五行之气的阴阳规律,按照阴阳的消长规律,阴消阳长为阴阳变化规律的起点,再依照阴消阳长、重阳极盛、阴阳平衡、阳消阴长、重阴极盛的五行程序发生变化,完成一个五气运行周期,甲干时空为十天干周期中的阴消阳长量变定位点,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每一轮“正五气”运行的定运起点,所以说,主运以“甲”为起点定位,完全是出于自然规律的选择,而不是人为的随心所欲。
主运对流年的统运,典藉上解说得比较少,出现这样的原因,不是人们不重视,而是主运统运的原理早就已经融合到了天干的规律当中,天干规律等于是对主运统运过程的忠实记录,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没有重复地解说。从天干规律中可以看到,主运统运的最大特点体现为“天干化五行”,另外,主运十天干在轮流“主岁”,也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代表着十年循环周期中的每一年,故此,主运也称被为“岁运”。
从天干周期规律上看到,主运统运的特征是按照十天干所拥有的五行性质规律运行,其性质变化体现为:甲乙属于木,丙丁属于火,戊己属于土,庚辛属于金,壬癸属于水。
2、客运的统运
客运的统运又有一种另类的特征,《黄帝内经》解释道:“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在这里应该注意到客运流年中天干性质发生的变化,在客运中,甲乙不表示为木的性质,丙丁不表示为火的性质,戊不表示为土的性质,辛不表示为金的性质,壬癸不表示为水的性质,只有庚表示为金和己表示为土不变。
发生这样重大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客运不是由太阳系而是由外来的宇宙五行之气制造,于是客运中十天干的五行性质就有了新的变化内容,基本上与由太阳系所制造的主运天干性质无关,由于这个原因,十天干所显示的五行性质只适合于主运,而不适用于客运。客运中的十天干只作为一个空间位置的顺序代号和作为一个时间顺序的数字代号使用,其基本意义等于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数列性质。
客运对流年的统运,是以太阳系在轨道运行时的不同位置上,感受到宇宙五行之气的影响为根据,因此客运中天干的五行性质完全由宇宙中五行之气的影响方向而定,宇宙的五行之气分别从五个方向横跨太阳系的环形运行轨道,土气从甲位射向己位,金气从庚位射向乙位,水气从丙位射向辛位,木气从壬位射向丁位,火气从戊位射向癸位,当太阳系沿着天干轨道运行时,在以十年为周期的流年中,甲年会受到宇宙中渐强的阳性土气复盖,乙年会受到宇宙中渐弱的阴性金气复盖,丙年会受到宇宙中渐强的阳性水气复盖,丁年会受到宇宙中渐弱的阴性木气复盖,戊年会受到宇宙中渐强的阳性火气复盖,己年会受到宇宙中渐弱的阴性土气复盖,庚年会受到渐强的阳性金气复盖,辛年会受到渐弱的阴性水气复盖,壬年会受到渐强的阳性木气复盖,癸年会受到渐弱的阴性火气复盖。
客运对流年统运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天干化五运”,《黄帝内经》将客运对十年周期的统运总结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五行中的每一气都统治两年。
主运有一个定运起点,客运则没有,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客运中的五气有着各不相干的制造来源,它们分别从宇宙中五个不同方向而来,各自独立行事,五气之间没有一个同源的延续性,二是客运中的五气是太阳系在轨道上不同的空间中感受而来,这五气完全没有一点由同源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关系;这两个原因都在表明,客运的五行之气之间不存在着谁先谁后的排列问题,不存在有共同基础的“定运”起点。
人们可能会问,客运不也是以十天干为周期,分别完成了两个五气统运的流程吗?客运的统运不也是以“土主甲己”为开始吗?在事实上,客运也是以甲干的时空为为五气统运的定位起点,这又何解?
从阴阳消长规律中得知,计算五行之气运行周期的起点,必须是从阴消阳长的木气开始,但客运没有遵循这个既定规律行事,从上现象上看,客运也是选择甲干时空为定运起点,好象也按照十天干的规律运行,但从本质上看,客运在本质上是选择了土气为统运的行运起点,根本没有遵从以阴消阳长为五气运行周期起点的规律,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事出有因。
太阳系在天干轨道上不断地循环,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地穿越宇宙五行之气各自复盖的空间区域,不断地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运动周期,为了确定每个周期之间的分别,总要选定一个区域为确定每个周期的起点定位吧?由于客运周期中没有一个天然的共性定位起点,采用什么方法来判别才最简洁清楚?在无奈的情况下,人们只好采取一种变通手法,借助主运天干规律中的数列顺序来帮助定运,由于“甲”在天干规律中表示的数为一,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客运统运的定位起点,从现实情况来看,客运以“甲”为起点定位,完全是出于人为的选择,而不是来自于自然的必然秩序。
从太阳在天干周期轨道运行的感受来看,客运统运的形式呈现的是双五周期,先在甲、乙、丙、丁、戊五个时空完成一个土、金、水、木、火五运轮流,再在己、庚、辛、壬、癸五个时空完成另一个土、金、水、木、火五运轮流,前一个五运周期以阳性的土运为开始,以阳性的火运为结束,后一个五运周期以阴性的土运为开始,再以阴性的火运为结束,共同组成一个十年周期。
3、再说统运
在客运统运的时空上,虽然甲干的时空与己干时空相对冲,但两者都由五行中的土气统运;乙干的时间与庚干的时空相对冲,但两者都由五行中的金气统运;丙干的时空与辛干的时空相对冲,但两者都由五行中的水气统运;丁干的时空与壬干的时空相对冲,但两者都由五行中的木气统运;戊干时空与癸干时空相对冲,但两者都由五行中的火气统运。
在主运统运的时空位置上,甲干时空的性质为阳木,己干时空的性质为阴土,两者在性质上处于木克土的相克状态;乙干时空的性质为阴木,庚干时空的性质为阳金 两者在性质上处于金克木的相克状态;丙干时空的性质为阳火,辛干时空的性质为阴金,两者在性质处于火克金的相克状态;丁干时空的性质为阴火,壬干时空的性质为阳水,两者在性质上处于水克火的相克状态;戊干时空的性质为阳土,癸干时空的性质为阴水,两者在性质上处于土克水的相克状态。
将主运统运与客运统运作比较,可以看到,在两个相对冲的时空中,主运统运的性质关系体现为两者相克,而客运统运的性质关系则体现为两者相合,两者的性质关系完全相反,但人们在实践的运用过程中会发现,客运的重要性似乎远远大于主运,因为在遇到十天干对冲时,强调的总是客运中的两者相合,天干化五运成为了一项不可缺少的原则,而对冲的相克关系却很少提及,似乎在流年的统运中,重客运轻主运成为了一种时尚,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主运的重要性会明显地低于客运的重要性呢?
指导实践时重客运轻主运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在甲己对冲中只强调双方的化合关系,一般都不提双方的相克关系,为什么会忽视主运在统运中的存在呢?这是事出有因,它不是出于人们的故意偏心或特殊爱好,大自然确实有偏重客运统运的事实现象。
必须注意到,主运只有太阳系这一个制造源,而客运的制造源则有宇宙中无数的强大星系为后盾,还必须看到,客运的五行之气稳定地横跨在太阳系的运行轨道上,呈静态存在,它永远也不会消失,而主运的五行之气则跟随太阳系的运动而产生,呈动态存在,会不断地发生转化,如果将主运和客运相比较,虽然两者的频率相同,但客运的信息能量波从幅度上和强度上,都比主运的信息能量波强大得多,也是说以全宇宙的能量为基础的客运五气,比以太阳系的能量为基础的主运五气要强大得多,这种强大重点反映在频率的幅度上,于是在两个相对冲的时空里面,体现为客运的化合力量远远大于主运的相克力量,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成为了人们在面对天干的时空对冲时,必然要以客运的统运力量为主体的真正原因,客运的“天干化合”成为了在两干对冲中明显突出的主题,客运也因此而被人们被为“大运”。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主运统运的意识逐渐被淡化,被遗忘,客运的统运意识不断被强化,被宣扬,统运逐渐地成为了客运的专利,导致到现在一说到统运,人们都觉得那是客运的统治。
客运的气势虽强,主运的气势虽弱,但客运的强势并不能掩盖主运的弱势存在,同客运一样,主运以自己的统运方式,上演出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五运六气变化,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统运制造的五运
由统运制造出五运?人们或者觉得有点奇怪,五运不是由天干规律的变化制造出来的吗?五行之气的运行,形成了金运、木运、水运、火运、土运,这五运在天干周期规律中如无端之环一样不断地反复循环,并分布于年干、月干、日干、时干之中,怎么又会冒出一个由统运之气够制造出的五运?
至于为什么统运之气也能够制造出一个五运来,原因很简单,统运是由太阳运动造成的五气轮流统治,按照天干周期规律,每一统运之气要管辖一年时间,由于太阳不停运动的原因,每一年的统运之气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内部的变化状态,同样也会产出五行性质,人们按照统运之气在运动中发生变化所制造出来的性质特征,将它划分为五个不同时段,按照顺序,这五个时段分别称为初运、二运、三运、四运、五运,由于金气、木气、水气、火气、土气轮流各占一运,所以这个五运也分别体现为金运、木运、水运、火运、土运。
统运之气制造的五运,和天干规律中的五运在性质上程序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五行性质,都是以相生的程序运行,由于这个原因,《黄帝内经》将它们统一称为五运,但统运之气制造的五运和天干规律中的五运,还是有一点明显的差别,天干规律中的五运都是以十为周期,以十年、十月、十日为周期循环,而由统运之气制造的五运则是以十二为循环周期,它将十二个月份分割为五个基本等量的时段,再以五个时段为一个运行周期。
五运六气中的五运,是与六气相提并论的五运,这时所指的是由统运之气制造出来的五运,它以初运、二运、三运、四运、五运为运行模式,以金、木、水、火、土为显示性质。
统运有主运统运和客运统运两种,因此,也就有了主运五运和客运五运之分,由于两者分属于不同体系,通过对主运五运和客运五运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它们都以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为演化步骤,都以五行的相生流程运行,不同的是,主运五运起点与止点完全固定为一个模式,而客运五运的起止次序却有五种差别,主客双方的五运有着各自的运行特色。
1、主运五运:
主运五运是指在主运之气统运时,由统运之气再制造出来的五行之气对全年的分治,五气对全年进行分治的影响过程称为主运五运。
主运五运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不管流年中由五行中是谁在统运,也就是说在流年之中,不论是由金气主管全年,是木气主管全年,或是火气主管全年,还是土气主管全年,抑或水气主管全年,其五运流程的起止次序永远都在遵从同一个模式,永远遵循初运为木气主运,二运为火气主运,三运为土气主运,四运为金气主运,五运水气主运的不变程序。
从天干周期中可以看到,每一年统运的五气都在发生变化,为什么主运五运的起止次序,都固定为相同模式呢?主运五运不受天干流年时空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制造主运的来源只有一个,它就是太阳系,而这个唯一来源的核心则是太阳本身,主运五运的重点体现为太阳的影响力,人们在地球上体验到,太阳在每一年都为地球制造相同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转换,这就能清楚地说明太阳在每一年中,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五气变化模式,由这个固定模式制造出来的运气程序,永远都是遵循着由木为初运主运,再进入火为二运主运、土为三运主运、金为四运主运,最后五运由水主运而结束的运行程序模式,这种有序的变化显然与年干性质的变化无关,只体现为太阳在年周期运行中有相同变化形式的影响痕迹。
2、客运五运:
客运主运是指在客运之气统运时,由统运之气再制造出来的五行之气对全年的分治,这五气对全年进行分治的影响过程称为客运五运。
客运由宇宙中五个方向中不同性质的气所制造,而每一气都有自己一套的运行程序,故此在客运的统运中,由它制造的五运在运行时就产生出了五套起止程序。
金运的运行程序:以本气为开始,即以金气为初运主运,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律运行,二运为水气主运,三运为木气主运,四运为火气主运,五运为土气主运,乙庚年为金运统年,此两年内五运的运转,按照金气的运行程序行事;
水运的运行程序:以水气为初运主运,二运为木气主运,三运为火气主运,四运为土气主运,五运为金气主运,丙辛年为水运统年,此两年中五运的运转,按照水气的运行程序行事;
木运的运行程序:以木气为初运主运,二运为火气主运,三运为土气主运,四运为金气主运,五运为水气主运,丁壬年为木运统年,此两年内五运的运转,按照木气的运行程序行事;
火运的运行程序:以火气为初运主运,二运为土气主运,三运为金气主运,四运为水气主运,五运为木气主运,戊癸年为火运统年,此两年内五运的运转,按照火气的运行程序行事;
土运的运行程序:以土气为初运主运,二运为金气主运,三运为水气主运,四运为木气主运,五运为火气主运,甲己年为土运统年,此两年内五运的运转,按照土气的运行程序行事。
客运的五运程序在显示,横跨过太阳系运行轨道上的宇宙五行之气,单从表面上看,每一气都是单纯的,甲己方向的为土气,乙庚方向的为金气,丙壬方向的为水气,丁辛方向的为木气,戊癸方向的为火气,但每一气的内部是在不断地发生运动变化的,正是这种内部的运动变化,使到太阳系在每一气所统辖的时空下走过时,都会感受出有一轮五运性质的变化.
二、解读六气
六气是什么?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各有不同特征的自然气候现象,简称为“六气”。
六气是大地上的风云变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气候现象,六气虽然有各自的表现特征,形成各自独立的性质功能,但从本质上分析,六气共同由阴气阳气相互运动变化而制造出来,阴气阳气在相互消长的量变过程中,由量变引起质变,在不同的质变范畴内,形成六个各个特色的波段,这些波段分别以风、寒、暑、湿、燥、火为特征,在地球的近地大气层上显示出来。
六气有这样的特点,它主要确定在以一年时间为基础,对全年进行分段统管的六气变化,而出现在每月支、每日支、每时支周期上的变化,则不称为六气。六气的具体统治方式,是在每一年当中,将四季划分为平均的六个时段,风、寒、暑、湿、燥、火各占有其中的一个时段,每个时段的时间为两个月。古代人将统治这六个时段之气,按照排列顺序分别称之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初之气统管正月和二月,二之气统管三月和四月,三之气统管五月和六月,四之气统管七月和八月,五之气统管九月和十月,终之气统管十一月和十二月。
虽说阴气阳气的相互运动变化在制造出六气,但又是谁在制造这阴阳运动变化呢?追根寻底,是天上的五运在幕后策划,天上五运之气被地球吸收后,再经过转化,于是生成了六气,人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天地对应关系,在一年之中,五运之气制造出初运、二运、三运、四运、五运,按顺序统辖每一年中的相关时空,受到五运的影响,地上产生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与其遥呼相应,在天运和地气之间,金运和燥气有相同性质,木运和风气有相同性质,水运和寒气有相同性质,火运和火气有相同性质,土运和湿气有相同性质,暑气的本质为火,因此它也和火气一样,同火运相对应。
如果再从深一层次分析六气的形成原因,发现地球在制造六气过程中的阴气阳气相互量变过程,同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同天上的五运变化有关,二是同地球在地支轨道上的运行有关,天上统运五气的影响再加上大地的自行运动,共同制造出了六气。
五运有两种运行模式,一种是主运,一种是客运,两者有各自独立的不同运行程序,由此制造的六气也必然有两个体系,一个是由主运制造的六气体系,为主运六气,简称为“主气”,一个是由客运制造的六气体系,为客运六气,简称为“客气”,主气和客气虽然都显示风、寒、暑、湿、燥、火,但它们的运行程序则各不相同。
从对五运的解读中知道,天上的太阳在轨道上运行过程中制造出五运,轮流在统辖不同阶段的时空,形成了五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天上五运之气的变化,必然会对地球发生相应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地必然要发生的事,在地支轨道上运行的地球,不断地接受到五运之气变化的影响后,必然会作出相应的变化,按照道理,天上五运的性质必然会原样地在地球上复制出来,在地上形成相对应的五气,但人们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在吸收了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运之气后,却又不能在地球上原样复制,而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扩展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呢?
长期以来,不少人前赴后继地试图破解这些在典藉上完全没有解释的疑问,但始终都没有找出其原因所在,以至被遭到以科学的名义向六气提出质疑时,竟然无人能够摆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理直气壮地回应,疑点的存在,也导致六气被一些人指责为毫无科学根据的臆想。
完全可以肯定,地球在吸收了天上五运之气后,经过转化,再创造性地制造出六气,这必然有它的原因所在,而找出这个原因,才是破解六气之迷的关键,破解这个原因,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重点。
1、解读主气
主气由主运统运时制造的五运变化,经过大地吸收后,再转化为主运六气,简称为“主气”。
主运统运时所制造的五运变化,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特点,它永远都是按照初运为木运,二运为火运,三运为土运,四运为金运,五运为水运的运行程序,绝对不会因年分的更改而发生变化,每一年都是如此运行,成为一个固定化的运行模式。
地球在吸收了主运统运的五气固定程序模式后,经过转化,也相应地制造出一套固定不变的主运六气运行程序模式,对应地制造出初之气为风气,二之气为火气,三之气为暑气,四之气为湿气,五之气为燥气,六之气为寒气的程序,主气不受年分的变化影响而发生变化,年年都是如此固定地运行。
如果将主运统运制造的五运程序,和主运六气的运行程序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五行性质基本上有相同的对应,初运的木运对应了初之气的风气,二运的火运对应了二之气和三之气的火气与暑气,三运的土运对应了四之气的湿气,四运的金运对应了五之气的燥气,五运的水运对应了终之气的寒气,具体的不同之处是六气中多出了一个暑气。
人们或者带有这样的疑问,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受到太阳的影响,不是已经制造出了有规律性的地支周期现象了么?那些地支不是已经全部都有五行性质的么?寅卯性质为木,巳午性质为火,申酉性质为金,亥子性质为水,辰戍丑未性质为土,它们形成的明显性四季现象,已是人人皆知的事,为什么太阳的影响又会制造出另外的一套六气变化周期现象?有这个可能吗?这有科学根据吗?
受到太阳的影响而同时制造出地支四季现象和主运六气现象,单从表面现象上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从内在性质上作具体分析,这又显得并不矛盾,因为制造地支现象的主体和制造六气现象的主体,分别是太阳中的不同层次的能量物质,不同层次的能量物质,以相互不同的性质,制造出不同的事物现象,这就是以一个太阳的影响力,能够同时制造出地支现象和六气现象的根本原因。
制造地支现象的主体,是太阳中的光和热,特别是太阳制造的热量,为体现地支现象变化规律的主宰,热量在地支周期中的体现,为一种显性表达,光能够被人们直接观察,热能够被明显地感地觉得到,这种亲身感受,在人们的体验中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四季现象,这种现象成为了人们认识地支周期的基本概念。
制造六气现象的主体则是五运,五运之气是太阳中有别于光和热以外的信息能量波,信息能量波最突出的形态是频率,频率是一种隐性表达,它与光和热的波频不一样,为处于光波和红外线波以下的低频波段,它们不能被人们直接感受到,虽然人们对这些频率没有特别的感觉体验,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正是由于信息能量波的频率不能直接被感觉和认识,因此五运之气的本质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正确地理解,人们只在《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中,发现它作用力的存在。
热量和信息能量波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热量具有滞留性质,它可以在物质上停留一段时间,而信息能量波则没有这种性能,热量能滞留,由它的物理性质所决定,在以地支为规律的季节转换过程中,这种滞留性制造出了季节转换过渡期,四个季节的转换,相应地制造出四个过渡期。
应该注意到,一年中十二地支的变化,分别为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子、丑,寅卯为春季木气,当它转化为已午夏季火气时,中间有一个土气辰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样,夏季火气转化为秋季金气时,也有一个土气未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当秋季金气转化为冬季水气时,也有一个土气戍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当冬季水气转化为春季木气时,一样有一个土气丑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由于信息能量波没有滞留性,来就到,去就走,由接收信息能量波而制造出来的六气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有什么过渡期,在风气统治两个月后,立刻转换给火气,火气统治完后,立刻转换给暑气,暑气统治完后,立刻转换给湿气,湿气统治完后,立刻转换给燥气,燥气统治完后,又立刻转换给寒气,在寒气统治完后,马上转换给风气,进入下一轮的循环,没有滞留性的阻碍,使得六气转换变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受太阳中的光、热、和信息能量波的不同影响,使到地球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时,在制造了一套十二地支的周期现象后,同时又还能够制造出另外一套主运六气周期现象。
由光和热制造的地支变化有这样明显的特点,它体现为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而且春夏的特征为潮湿,秋冬的牲为干燥,地支的这些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强烈的感觉,又是控制大自然生物生长的决定因素,尤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特别明显,令到植物形成一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有序生长规律。
由信息能量波制造的六气则没有明显的标示性特征,原因是信息能量波的强度远远不如光和热的强度,因此,由信息能量制造的主运六气,其性质特征大大弱于四季的性质特征,于是主气的性质完全被强大的地支四季气候所淹盖,成为一种隐性的存在,隐藏在明显体现的四季气候之中,让人们不容易发现。
既然六气隐藏于四季气象变化之中,那么就必然会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复盖下,有自己独特的体现,形成独特的风格,虽然六气的这种体现不明显,但还是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不但发现了,而且还了解清楚了它对自然环境气候和对人体生命的影响状态。
在人们的心中,还隐藏着这样的一个疑问,如果说是主运统运制造的五运之气,经过地球吸收之后,再相应地制造出主运六气来,按理应该制造出一对一对应才是,但不明白为什么那个火运偏偏在对应了一个火气后,又能再对应一个暑气,在主运统运中,初运木、二运火、三运土、四运金、五运水,各自统治的时间基本相同,都为七十三天多一点,这说明五运之间的作用力基本相等,为什么经过地球吸收转化后,单单火运的作用力得到暴增,突然间就有能力制造出一个火气和一个暑气?而在同等的条件下,那木、金、土、水四运就只有安分守己的本份?
这种种的现象显然很不正常,也极不合理,但偏偏事实就是不合常理地如此摆在面前,简直是不容置疑,由此可以断定,既然事实如此,就肯定有它形成这样的原因所在,问题是要知道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如果单单盯住五运的作用力,想要解开这个迷的话,是不可能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地球身上找线索,必须明白到,主运六气是由地球吸收了五运之气之后再经转化制造出来的,由于五运的影响力相等,因此,地球在吸收了木运之气后,必然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风气,吸收了火运之气后,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火气,吸收了土运之气后,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湿气,吸收了金运之气后,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燥气,吸收了水运之气后,只能相应地制造出一个寒气,通过这样的对应转化就会发现,暑气应该与五运无关,一个火运根本不可能在转化出一个火气之后,还能再转化出一个暑气来,这是毫无道理的,五运之间作用力为均势的事实作证,证明了暑气根本不是地球吸收了五运之气后制造的加工产品。
因为主运六气全部都是在地球上制造出来,如果暑气不是从吸收五运之气后转化制造的话,那么其来源只有一个,它必定是由地球自行制造出来的产物。
断定暑气是由地球自行制造,有没有科学根据呢?它的原理和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只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令人信服,否则的话,只是猜测而已。
断定暑气由地球自行制造,完全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主运统运之气的本质是以太阳为主的信息能量波,请不要忘记,地球本身也一个信息能量波的波源,也时时刻刻不断地在制造和发射着信息能量波,基于这一点,可以想象到,当地球吸收了太阳系的信息能量波后,必然要将它和本身的信息能量波相融合,通过这样的融合,在大地上重新制造出一条组合性的信息能量波,在这条天地组合波的量变过程中,体现为多出了一段火气,而这段被延长了火气,便成为了暑气。
人们或者会质疑,暑气的本质也为火气,为什么地球本身制造的信息能量波必然体现为火气呢?为什么不能是风气?不是是湿气?不能是寒气?也不能是燥气?
要解释清楚这个疑问,还需要从地球本身的结构状态中去认识。
现代的科学知识已经告诉人们,地球是一个球体,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外表部分为坚硬的地壳层,中间部分为炽热的地幔层,地幔由高温的溶岩组成,具有流动性,中心部分为地核,地核为超高密度的高温物质。地球的结构组成状态表明,除了地壳这一部分以外,占绝大部分的内部物质都是处于高温状态,地球内部这种高温状态给出了一个启示,由高温物质所制造出来的信息能量波,必然携带着那些高温状态的相关信息,这种携带着高温信息的能量波作用于物质后,必然会传递出这种高温状态的信息,这就是地球的信息能量波必然体现为炎热的火气,而不能是风、寒、湿、燥气的根本原因。
人们可能还会存有疑问,地球上火气应该每时每刻都在被制造着,为什么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只在五月和六月份才被显现出来?而在大部分的时间内,则又不见踪影呢?这不是显得非常奇怪吗?
其实这种奇怪现象是有着它内在原因的,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个质量很小的成员,而太阳的质量则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八,以地球质量所制造出来的信息能量波的波幅,肯定比由太阳质量所制造的信息能量波的波幅要小得多,由地球制造的火气,其波幅与主气的波幅相比,简直是小筮见大筮,由于主运制造的主气幅度,远远大于地球制造的火气幅度,于是地球本身的火气波幅就被外来强大的主气波幅全面地掩盖着,不能被显露出来,显露的只有主气中的风、寒、湿、燥、火的性质。
既然地球制造的火气波幅被主气的波幅全面掩盖,为什么在主气中的火气主时以后,地球本身弱小的火气会跟着被显露出来呢?这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原因是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在起作用。地球本身火气的波幅虽然远比主气的波幅小,但当主气中火气主时的时候,因地球本身火气的频率与其相同,于是形成频率共振,在性质相同的频率共振下,地球火气被激发起来,在震荡中波幅得到放大,频率共振现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地球本身的火气记载下了主气中火气的幅度和时间,让地球火气有了一个需要达到的复制标准。
受共振的激发,地球火气由本身的低幅度水平,以震荡状态逐步达到主气同等高波幅水平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当主气中火气还在主时的时候,地球的火气正处于共振的逐渐放大之中,远远未能达到主气的波幅水平,因此被主气的火气掩盖着,不能被体现出来,但当主气的火气管治结束后,地球本身火气经过阶段性的震荡,而达到主气的幅度状态水平,于是其性质被显示出来,成为了六气中的暑气。
当明白了暑气的成因后,就会明白这样一个过程,与主气相比较,暑气幅度显然很小,在主气中火气主时后,暑气被激发,此时其性质尚被火气所掩盖,当主气中的火气管辖结束后,暑气的震荡才达到主气波段的幅度水平,成为主时之气,当主气中湿气来到后,暑气开始迅速衰减,性质被湿气掩盖,在主气中的燥气、寒气、风气主时的时候,暑气已经回复到原先本来的基本状态,性质被主气所掩盖,这一切,成为了暑气于全年之中,只在五、六月才被显示出来的原因。
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解释主运统运与主运六气的关系,风、寒、湿、燥、火是地球以太阳系中五运之气为原料进行加工的产物,而暑则是地球以本身能量自主创造的品牌,地球将自创的品牌塞进到来料加工的产品行列之中,制造出主运六气现象。
古代人为了区分来料加工的火气和自创品牌的火气,将由火运转化成的火气称之为君火,将地球自造的火气称之为相火,君火的称呼,体现了它属于五运主体的渊源,而相火的称呼,则体现了它的非主流来源。
君火和相火的本质同为火气,为了方便区分两者的性质形态,古代人将君火称为火气,而将相火称为暑气,以暑热的性质来代表火气,以示区别。
人们将具有致病性质的六气称为“六淫”,长期以来,“六淫”成为了中医的基本性致病因素,应该说,风、寒、湿、燥、火成为基本病因,为当之无愧,而暑则有被抬举之嫌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因是,风、寒、湿、燥、火都是具有独立个性化的病因,它们不能再被分解,但暑则不是,暑代表的是火,既然病因中已经有了火,再加上一个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另外,中医病理中的暑,不是一种独立个性化的病因,而是一种组合性的病,它由火气和湿气共同组成,既然暑能够被分解为两种独立个性化病因,也就没有必要再以组合体出现,成为基本性的病因,若果两种基本病因的组合也能够成为另一种基本病因的话,那将会出现很多,所以,将“六淫”压缩为风、寒、湿、燥、火,以“五淫”为基本病因就已经足够。考虑到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六淫”病因的称呼,在这里,并不要求人们从此更改称呼,而是想将暑的原理解释清楚,让人们明白它被抬举了的原因。
2、解读客气:(待续)
2、破解客气
人们从称呼上可以作出这样的识别,主气由地球吸收主运五行之气后制造出来,按道理,客气则由地球吸收了客运五行之气后再制造出来,这个推理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
客气即是客运六气,它是地球吸收了客运中的五行之气后,经过转化,再加上地球本身固有的火气而制造出来,由于客运六气主要是由地球吸收客运五行之气后制成,故简称为客气。
和主气一样,客气也是一种隐性存在,在以地支为主体的四季强大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掩盖下,客气悄悄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演绎,并通过特殊的六气运行规律现象将自己的变化显示出来。
客运六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它有复杂多变的运行变化,不象主气那样,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运行模式,而是有着六套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点的运行程式,为什么客气有这么多套运行程式呢?算起来,它和客运有着多个方面的制造来源有直接关系。
在《解读客运》中已经探索过,在由二十八星宿围成的空间中,从甲、丙、戊、庚、壬五个时空位置上,射入各具五行性质的信息能量波,分别以土、水、火、金、木五运的状态,掠过太阳运行轨道,再射向对面的己、辛、癸、乙、丁方向,太阳系在轨道上运行的周期为十年,当它运行到不同的时空中,会感受到不同状态信息能量波的影响,于是相应地制造出了五套客运程序。
地球同样要在二十八宿围成的大空间中运行,但它完成一个循环周期所需的时间为十二年,由于客运的五运之气在时空中具有对称性的存在,因此在这十二年的运行中,地球将分别两次受到客运中金运、木运、水运、火运、土运的影响,并由此制造出“双六”运动周期。
应该注意到这样的时空差,客运中的金运、木运、水运、火运、土运,在时空中的复盖跨度面为36度,而地球每年走过的时空跨度为30度,要经过六年后,才能和客运的跨度同步,于是在十二年的运行中,地球与客运形成了两个合拍周期。天地之间的这个时空差在说明,地球每年都不能完整地走过客运所复盖的一个时空跨度,在与客运管辖区域不同步的运行中,地球每一年吸收客运的五行之气都是不完整的,这种由时间差和空间差所造成的不同步,在转化为地上六气时,就制造出客运六气每年的运行程序产生了变化,于是在两个同步合拍周期中,共制造出六套不同起止排列次序的客气运行程序模式,而这六套客气运行程序,被我们的祖先们完整地记录下来,传给了后代。这六套客气运行程序分别为:
当地球运行到子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运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太阳寒水,二之气为厥阴风木,三之气为少阴君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少阳相火,终之气为阴明燥金;
当地球运行到丑年的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太阴湿土,四之气为少阳相火,五之气为阴明燥金,终之气为太阳寒水;
当地球运行到寅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少阴君火,二之气为太阴湿土,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为阴明燥金,五之气为太阳寒水,终之气为厥阴风木;
当地球运行到卯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太阴湿土,二之气为少阳相火,三之气为阴明燥金,四之气为太阳寒水,五之气为厥阴风木,终之气为少阴君火;
当地球运行到辰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少阳相火,二之气为阴明燥金,三之气为太阳寒水,四之气为厥阴风木,五之气为少阴君火,终之气为太阴湿土;
当地球运行到已年时空区域时,在吸收了该区域中客运之气后,制造出这样的一条客气运行程序:初之气为阴明燥金,二之气为太阳寒水,三之气为厥阴风木,四之气为少阴君火,五之气为太阴湿土,终之气为少阳相火。
由于地球在运行到午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子年时空区域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此,子年和午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未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丑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丑年和未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申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寅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申年和寅年有相同的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酉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卯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酉年和卯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戍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辰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戍年和辰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地球运行到亥年时空区域时,吸收的客运之气和在已年时空区域中吸收的客运之气相同,故亥年和已年有相同的客气运行程序。
客气的六套运行程序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没有半点的人为因素,只同客运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将客气的运行过程和主气的运行过程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个突出的不同变化,在主气运行过程中,君火之下接着为相火,相火之下接着为湿土,但在客气运行过程中,君火之下接着的是湿土,湿土之下才是相火,也是说,在客气的运行程序中,原来在主气运行程序中的相火与湿土的排列位置发生对调。
客气中相火的这个重大变化,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有明确的记载:“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个记载等于在说出了辰戍年的客运六气运行过程,从这个运行过程中,它明显地指出了少阳相火的位置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落后到了太阴湿土之后才出现。
虽然客气中相火的位置发生变化已经被确定,但看到这里,人们可能还是忍不住地要问,这相火虽为地球本身之气,为什么在客气程序中偏要让它发生这样新的变化呢?
这种变化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也有其道理所在,完全可以用现有的知识来解释清楚。我们已经知道,由地球制造的相火基本状态,其波幅远远比主气中火气的幅度要小,前面《再说统运》中也已经探索过,客运的强度又远远要大于主运的强度,这是说,由客运转化而成的客气,其波幅也远远要大于由主运转化而成的主气幅度,客气与相火基础波幅的差距,远远要比主气与相火基础波幅的差距更加开阔。
在客气的运行过程中,当客气中的君火主时的时候,相火因频率与其相同而受到激发,激发产生共振,共振将相火的幅度从基本状态开始逐渐放大,并以君火的波幅和时间为标准进行复制。相火在共振中的波幅增加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君火统辖期间,相火正在处于共振期,也是相火被放大的初期,此时相火的波幅被掩盖在君火强大的波幅里面,由于客气的波幅太过大,当君火统辖完毕,轮到湿气主时的时候,相火还处于震荡放大的上升过程之中,只有当湿气统管完毕后,相火的震荡上升幅度才达到客气波幅的状态水平,成为主时之气而被显示出来,这就是相火为什么需要在客气中的湿气运行过后,才能够正式登场显示,成为主时的统管势力的根本原因。
客气的波幅差距,是直接造成相火波段相位漂移的根本原因,由波幅差距而产生的时间差距,令到相火要漂移到湿气之后才被显露出来,由此可见,相火的波段相位漂移现象,纯粹出自天然,没有半点人为的造作,也没有半点神秘感。
当明白原因后,就可以全面了解相火在客气程序中的运行变化过程了,当客气中君火主时后,相火虽被激发,但波幅还很小,性质被强大的君火掩盖,当湿气主时后,相火还在上升之中,此时相火的性质又被强大的湿气掩盖着,当湿气主时完毕后,相火的震荡幅度才达到了客气的状态水平,此时其性质才被显示出来,成为了主时之气,当燥气主时后,相火幅度迅速处于下降趋势,性质被燥气掩盖,当寒气主时和风气主时后,相火已经回复到本来的基本状态,性质被主气掩盖,只有当下一轮的君火主时后,才又一次被激发起来。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本身火气的波幅有多大?主气的波幅有多大?客气的波幅又有多大?老实说,不要说是准确的数据,就连大体上的数据都没有,但有一条是肯定不变的,星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靠不可见的信息能量波和可以看见的光波来实现的,既然信息能量波具有物质性,就肯定能够为人们所察觉,当然,这需要先进的科学设备来支持,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希望有人能根据上述的认识进行深入的探索,运用现代化的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手段,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具体数据来,相信在这方面的突破,必然为中医理论带来科学上的飞跃。
地球的质量和运行基本是稳定的,由此而制造的相火应该也有一个稳定的基本幅度,当相火被共振激发,要经过两个月后,才能达到主气的幅度水平,要经过四个月后,才能达到客气的幅度水平,如果从时间差上来分析,客气的幅度将加倍于主气的幅度之上,可见其幅度之巨大,这也难怪为什么《黄帝内经》要对客运和客气的影响力那么格外地重视了。
司天在泉的奥秘
本文重点在于破解司天和在泉要表示什么,揭开它们为什么能够分别左右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原因。
在客气运行的六个时段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段,一个是司天,一个是在泉,这司天和在泉的称谓出自于《黄帝内经》,在书中,司天又称为“天气”,还称简为“上”,在泉又称为“地气”,还简称为“下”。
现在人们最不明白的地方是,在客气六个时段中,为什么要设立一个司天,又要设立一个在泉呢?设立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它要告诉后代的人们一些什么样的秘密呢?还有,这司天为什么必然要被称为“天气”呢?这在泉为什么必然要被称为“地气”呢?《黄帝内经》中记载,“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这是说,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的气候运行变化,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的气候运行变化,但它们又是怎样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的呢?
从原理上的分析来看,司天实质上就是客气六个时段中的三之气,在泉实质上就是客气六个时段中的终之气,客气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在运行过程中,无论谁轮值到三之气这个时段位置上时,谁就是司天之气,谁在运行中轮值到终之气这个时段位置上时,谁就是在泉之气,因此在客运六气中,每一气都有机会成为司天之气,每一气也都有机会成为在泉之气,当回顾一下客气的六条运行程序时,就看到:
在子与午两年的客气运行之中,六气中的少阴君火位于三之气的位置上,阳明燥金位于终之气的位置上,故子午年中,君火为司天之气,燥金为在泉之气:
在丑与未两年的客气运行之中,六气中的太阴湿土位于三之气的位置上,太阳寒水位于终之气的位置上,故丑未年中,湿土为司天之气,寒水为在泉之气:
在寅与申两年的客气运行之中,六气中的少阳相火位于三之气的位置上,厥阴风木位于终之气的位置上,故寅申年中,相火为司天之气,风木为在泉之气:
在卯与酉两年的客气运行之中,六气中的阳明燥金位于三之气的位置上,少阴君火位于终之气的位置上,故卯酉年中,燥金为司天之气,君火为在泉之气:
在辰与戍两年的客气运行之中,六气中的太阳寒水位于三之气的位置上,太阴湿土位于终之气的位置上,故辰戍年中,寒水为司天之气,湿土为在泉之气:
在已与亥两年的客气运行之中,六气中的厥阴风木位于三之气的位置上,少阳相火位于终之气的位置上,故已亥年中,风木为司天之气,相火为在泉之气。
客气的运行程序在告诉人们,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年不同,六年一循环,由于地支系统中的十二年和司天在泉有一个固定的六气对应模式,因此只要知道该年的地支是什么,就能够知道在该年中,是六气中的谁在主持司天,六气中的谁在主持在泉。
古代人设立司天在泉的目的是什么呢?要破解这个迷,还必须借助地支的四季气候为背景,再和六气相对应,才能发现其中奥秘。
在十二月支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月份,一个是子月,一个是午月,这两个月份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起到一个量变的定位作用,午月为一年中阴消阳长过程的最盛顶点,也即是重阳极盛状态,这个极盛状态既是一个质变点,也是一个量变点,自此极点以后,主导天气运行趋势的阴阳性质发生转换,由原来的阳气为主导力量,从此改变为由阴气为主导力量,阴消阳长开始转变为阳消阴长,阳气由原来的不断上升趋势开始转变为不断的下降趋势,子月为一年中阳消阴长过程的最盛顶点,也即是重阴极盛状态,自此极点后,主导地位发生转换,阳消阴长开始转变为阴消阳长,阳气由原来的不断下降趋势开妈转变为不断的上升趋势。事实表明,子月与午月为全年中的两个质量定位点,在一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标定作用,一个为阳气上升的最高转折点,一个为阳气下降的最低转折点。
一年四季的阴气阳气相互变化过程,是六气运行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以气候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客气必然要服从以这个背景为主体的变化规律,跟随着制造大自然四季现象的主体——阳气和阴气的相互消长,作同步的升降运动。
在跟随地支四季这个大背景的变化过程中,客气将十二个月平分六个时段,初之气对应为寅卯两个月,二之气对应为辰已两个月,三之气对应为午未两个月,四之气对应为申酉两个月,五之气对应为戍亥两个月,终之气对应为子丑两个月,这个对应表明,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对应着地支上半气的阴消阳长过程,体现为客气跟随背景的运动处于上行扩张的趋势,三之气为客气上升趋势的最高位时段,在三之气过后,客气开始转变为下降趋势,而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则对应着下地支半年的阳消阴长过程,体现为客气跟随背景的运动处于下降收缩趋势,终之气为客气下降趋势的最低位时段,在终之气过后,客气又开始转变为开始上升趋势。
通过对照分析发现,位于三之气时段的司天之气,位于终之气时段的在泉之气,其实质都是一个质量定位标示点,司天为一年中客气运行过程中最高位的性质标示定位,和量变转化的起点定位,在泉为一年中客气运行过程中最低位的性质标示定位,和量变转化的起点定位,原来古代人设立这司天和在泉的目的,是在告诉后代,必须注意客运六气中三之气和终之气在整个六气运行中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在于它们都具有质量定性定位的作用。
可以从字面上分析司天的内涵,天表示为天上,司表示为掌管,综合起来,司天就是掌管天上的意思,从实际情况来看,司天是一年中客气处于上升趋势的顶点,地气上升为天,故上升之气又称为天气,古代人将它简称为“上”,三之气正是在掌管着客气上升的最高指标,故将三之气称为司天之气。
分析在泉的字义内涵,在表示到位,泉表示为地下的水位,综合起来,在泉就是已经达到地下低位的意思,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泉是一年中客气处于下降趋势的谷点,天气下降为地,故下降之气又称为地气,古代人将它简称为“下”,终之气标志着地气下降的最低指标,故将终之气称为在泉之气。
客气的六个时段将一年平分,按照规则,每一气只统管两个月时间,但人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司天之气可以掌管上半年?为什么在泉之气可以掌管下半年?这三之气和终之气能够拥有神奇力量的道理何在?
司天在泉能够拥有统管半年气候变化趋势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司天为上半年的最高位的质量定位点,于是这当年的司天之气的性质,就自然成为了上半年客气运行要达到的最终性质指标,对于这个性质指标的影响力,可以转换这样的形式来解释,比如我们确定上半年要制造90件产品,这90件就是一个产量指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平均每个就要制造15件,若果我们确定上半年要制造120件产品,那么平均每个月就要制造20件,这是在说,预定的产量指标,可以影响到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分配。
产量指标影响着产量的分配过程,这个道理就是司天能够拥有影响上半年客气变化趋势的根本原因,当子午年的司天之气为君火时,就等于为上半年确定了一个以君火性质为最终指标的奋斗目标,于是,当初之气和二之气在发挥自己本气性质魅力时,也必然产生逐渐向火气性质发展的变化趋势,而这个趋势成为了要达到质量指标的一个重要过程。当辰戍年的司天之气为寒水时,也等于为该年的上半年制定了一个以寒水性质为最终指标的奋斗目标,初之气和二之气在显示自己性质的同时,同样要发生逐渐向寒气性质发展的变化趋势,总之,不论哪一气,只要它在司天的位置上,当年的初之气和二之气在显光示本气性质的同时,必然性地发生向司天之气的性质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泉之气又是另外一个能够影响下半年客气变化的质量指标,不论哪一气主持在泉,四之气和五之气在显示本气性质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向在泉之气的性质发展的变化趋势。
司天和在泉,一个为最高位的质量定位,以其性质指标为整个上升运动的最终目标,从而影响着客气在上半年的上升运动过程中的性质取向,一个为最低位的质量定位,以其性质指标为整个下降运动的最终目标,从而影响着客气在下半年的下降运动过程中的性质取向,由于这个原因,司天和在泉才会拥有超越自己时段的影响力,制造出“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