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命理 > 易学书籍 >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
中国摇钱古卜讲义
卜筮全书
易林补遗
一掌经命理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
易童子问
易医玄经
焦氏易林注
金口诀实务研究
易经文集
周易64卦详解
先天八卦
卜筮讲座
周易尚氏学
梅花基础及卦例
六爻基础知识
东坡易
皇极经世书
教你学梅花预测
白话易经
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摘录集成
心易密解
梅花心易
梅花心易秘法
梅花观梅拆字术全集
周易答问录
周易预测学
周易注
易学古籍概要
八卦象数与疾病预测
易经明道录
命宫
周易白话解
周易参同契
周易集解
周易江湖
周易略例
周易全解
易经证释
易经故事
易经的奥秘
易冒
郑氏周易
太玄经
卦技二十法
李虚中命书详解
易经*系辞辨析
周易六十四卦
易经杂说
易经64卦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
易学人物杂谈
一瑞预测学
周易尚占
周易本义
卜筮正宗
焦氏易诂
易隐
子夏易传
大易正宗
易经全文
黄金策
增删卜易
五行大义
文王算命术
大六壬金口诀起课详细方法
紫微斗数精成
周易零基础入门教程
玄空六法
奇门遁甲入门常识
其他书籍
首页 > 命理 > 易学书籍 >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 > 第六辑

第六辑

来源:55GG算命网 阅读:121 时间:2019-08-03 03:16:30

(第六辑)

入元,大多数人在宋《易》的基础上,或发挥“图”“书”,或谈“性”“理”,由《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四》的介绍来看,其中立论扎实有见解者,如黄泽撰《易学滥觞》,他评价前人说《易》,认为王弼全废象数,结果入于玄虚,汉儒全依象数,结果失于繁碎。他主张解《易》应先明象,至于占法,应以《左传》所载筮例为根本。黄氏立论平正,其说皆有根据,特别对《周易》古义,多有发明。

再如王申子撰《大易缉说》,其解释经文重视《易》象,并考证《序卦》非孔子所作,毅然不予注释。

当时,因“图”“书”之学在元人《易》学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钱义方作《周易图说》,详论宋人所造《易》图,指出:“图”“书”之出,是因《周易》而造《易》图,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批判了宋人所谓“河图”、“洛书”是“天地自然之易”的说法,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但他自己又立二十七副《易》图,无非因旧图出新图,反使自己陷入新的《易》图,这些新图,在《周易》研究方面没有任何价值。

宋人之后,公然反驳陈抟之说者,为元人陈应润。他撰《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诸图,掺杂《参同契》炉火之说,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根本不是《周易》本旨。他认为八卦方位只能以《说卦》为准。周敦颐之“无极”、“太极”、“二气”、“五行”等等,只是一家之言,不能据此而解《易》。陈氏在当时正崇信宋人“图”“书”之学时,指斥“先天八卦”等《易》图不可信,也是极为难得的。

入明,胡广“奉敕”撰《周易大全》,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本,当时儒生皆世守此书。

《周易大全》采用程颐《易传》与朱熹《本义》二家注本。又由胡广抄录其它宋人《易》本而成。如董楷的《周易传义附录》、董真卿的《周易会通》、胡一桂的《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及胡炳文的《周易本义通释》等。而这些《易》本,也全系对程、朱二本的疏释而已。因此,这就决定了明人遵从宋人之《易》,所见偏陋的特点。

故二百余年间,明代有独到见解的《易》学著作不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

来知德,字矣鲜,他以二十九年的心血,撰成《周易集注》一书。来氏据《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说法,又参考《序卦》之旨,以论《周易》取象,在《周易集注》独创“卦综”“卦错”诸说。

所谓“卦综”,人们又称“反易”,即两卦的卦画互相颠倒而成者。如《随》卦之“综”为《蛊》卦,反之,《蛊》卦之“综”即为《随》卦。

再如《屯》卦之“综”为《蒙》卦,而《蒙》卦之“综”为《屯》卦;《需》卦之“综”为《讼》卦。反之,《讼》卦之“综”为《需》卦等(详见《关于‘易’象》)。

卦综之说,其实是对《彖》的引申发挥。如《彖》《随》“《随》,刚来而下柔”,而《彖》《蛊》则曰”《蛊》,刚上而柔下”。

《彖》以“刚”“柔”的“上”与“下”,说明着《随》卦与《蛊》卦卦画的这种互相颠倒变化。

所谓“卦错”,即指两卦卦画完全相反者,来氏之“卦错”,亦即汉人之“旁通”,如《乾》卦与《坤》卦相“错”,《同人》卦与《师》卦相“错”。

来氏论“卦错”有四正“错”,四隅“错”,论“卦综”有四正“综”,四隅“综”。有的卦以正“综”隅,有的卦以隅“综”正。六十四卦之间复杂的“错”“综”之旨,皆由来氏自己苦思而出。其说虽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处,但在提示今本《周易》六十四卦排列顺序及其卦体之间的变化关系上,不无启发意义,确有发汉、宋人所未发者,故当时被人誉为“绝学”。

但因来氏在《周易集注》序言中自视过高,致被清人讥为“夜郎自大”。

其它明人言《易》之书,如黄道周的《易象正》、何楷的《古周易订诂》及张次仲《周易玩辞困学记》等,说《易》皆有根基。

但总起来看,明代二百余年间,其于《易》学的研究,大部分人者是跟在宋人后面,或绘《易》图,或借《易》说“理”。特别是万历以后,又将心学杂入,甚至佛家禅偈皆可释《易》,《易》图绘至千计,卦爻辞的训释反而无人重视。难怪在《经学历史.经学积衰时代》中,皮锡瑞将明代人的经学研究,结论为“经学至明为极衰时代”。由明代人对《周易》的研究来看,这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周易》的研究,在经过明代的衰微之后,至清朝又进入一个新的兴盛时期。

明王朝的覆灭,对当时的读书人产生了很大刺激,人们从不同角度探取明亡的教训,因此,明清之际思想界出现了一个比较自由、活跃的阶段,“一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挽回风气,幡然一变”(《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故清初在“薄今爱古,弃虚崇实”的风气的影响下,汉《易》又被重视起来。

但宋《易》在清初,仍占统治地位。因此,随着汉《易》出现,立即受到持宋《易》者的攻击和反对,发生了汉、宋《易》之争。

面对这种形势,为便于统治,康熙在此问题上,采取了比较明智的态度。他没有象唐太宗修《五经正义》那样,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周易》只用王弼本,致使郑玄《易》失传。也没有如明成祖修《五经大全》那样,《周易》只取程、朱本,赞成明儒的偏陋。而是看到了作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当时“门户交争,务求相胜”的实际情况,于是,在《周易》经文的训释上,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针,命李光地“采摭群言”,撰成《周易折中》,“冠以‘图’说,殿以《启蒙》,未尝不用‘数’,而不以盛谈‘河’‘洛’,致晦玩占、观象之原。冠以《程传》,次以《本义》,未尝不主‘理’,而不以屏斥谶纬,并废‘互体’变爻之用。其诸家训解,或不合于伊川、紫阳而实足发明经义者,皆兼收并采,不病异同…… 盖数百年分朋立异之见,至是而尽融”(《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六》之《周易折中》简介)。

故清朝《易》学研究兴盛,并出现汉、宋《易》等百家争鸣的局面,实与清初康熙定下“兼收并采,不病异同”的治《易》方针,有着极大的关系。

乾隆进一步执行康熙的方针,又命傅恒等学人撰《周易述义》,“所解皆融会群言,撷取精要,不条列姓名,亦不驳辨得……大旨以切于实用为本”。并清楚地说出了:“诸臣仰承指授,于宋《易》汉《易》酌取其平,探羲文之奥蕴,以决王郑之是非,千古《易》学,可自此更无异议矣!”(同上,《周易述义》简介)

很清楚,无论是李光地“奉敕”撰《周易折中》,让“数百年分朋立异之见,至是而尽融”,还是傅恒等人“仰承指授”撰《周易述义》,使“宋《易》汉《易》酌取其平”,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康熙乾隆认为这样更便于统治。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种自称“综括汉唐以来诸说之全而取其粹”的作品(《周述义》序言),是如何注释《周易》经文的。如《周易述义》注《屯》卦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说“内震外坎,动而遇险,故为《屯》,中互艮坤,震阳始,坤顺之,故‘元亨’,坎润下,艮止之,故‘贞’也。坤为众,震帅之,故‘有攸往’,遇艮而止,故曰‘勿用’。初得民,故为‘侯’,五与同德,故‘建’之也。多难之世,安民为先,必以仁心达为仁政,因民所宜而静养之。慎勿急功好大,兴役行师。……”

这段注文先以卦象“内震外坎,动而遇险”讲解《屯》卦卦体。接着用汉人“互体“之说,以为《屯》卦的六二爻至六四爻互体得坤,六三爻至九五爻互体成艮,故称“中互艮坤”,加以内卦为震,六二爻至六四爻互体得坤,故称“震阳始,坤顺之,故‘元亨’”其外卦为坎,坎为水。六三爻至九五多互体成艮,故谓“坎润下,艮止之,故‘贞’也”。既互体得坤,据《说卦》,坤为“众”,内卦为震,震为长子。《师》卦六五爻中有“长子帅师”之语。故曰“坤为众,震帅之”,但六三爻至九五爻互体为艮,艮为止,故称“遇艮而止”,《屯》卦初九爻爻辞 中有“利居贞,利建侯”之语,故说“得民,故为‘侯’”。在这一卦体中,除了初九爻为阳爻外,九五爻亦为阳爻,故称“五与同德,故‘建’之也”--很清楚,以上这种以卦象一一比附 卦辞的方式,完全承袭了汉人之说,而接下来的“多难之世,安民为先,必以仁心达为仁政……”云云,则显然是宋人注《易》的口吻了。

这种将汉宋《易》掺杂揉合在一起的作法,经过康、乾两代的提倡,使汉《易》在复萌之后,终于立定了脚跟。并形成清人《易》学研究中,汉宋诸家之《易》百家争鸣,长期并存的局面。成为历代《易》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

纵观清代二百余年,《易》学研究人才辈出,著作极丰。我们仅据《清史稿.艺文志》的记载统计,当时清人解《易》之书就有一百五十余家,达一千七百多卷。但真正构成清人治《易》特色的,我们认为还是清儒对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些著名《易》学家谈《易》之文的辑录、整理和考证。特别是对汉《易》的校勘和辑录,更成为清代《易》学家的突出贡献。

顺治、康熙之后,由于文字狱的压制,读书人多埋头于古籍的辑录、考据和训诂,尤其是乾隆之后,随着《四库全书》的修成,古书大出,在《易》学研究上,持汉《易》者更是占了上风。

当初最早专门辑录汉《易》佚文,为宋人王应麟,他刻意搜求当时郑玄《易》遗文,辑成《周易郑康成注》一卷。清人惠栋继承其业,增补遗漏,著《增补周易郑注》一卷、《周易郑注爻辰图》一卷。然而惠氏最著名的著作,当推他的《易汉学》。此书共八卷,其中辑孟喜《易》两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两卷,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最后一卷是惠栋据汉《易》而辨宋人“图”“书”。这是一部系统介绍汉《易》各大家概貌的著作,当时对汉《易》的训释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惠栋的《周易述》以讲述汉人虞翻之《易》为主,而参考郑玄、荀爽、干宝诸家《易》说,在融会汉及魏晋各家之说的基础上,自行注疏。目录虽称四十卷,但实际只有二十卷。其中二十一卷为经文训释,另外两卷为“易微言”,系抄录各家之说。可惜是一部未完之作。

另一位清人张惠言于惠栋之后,对前人《易》说进行了一次规模更大的辑录和整理,他辑《周易虞氏义》九卷,《虞氏消息》两卷,《虞氏易礼》两卷,《虞氏易事》两卷,《虞氏易言》两卷,《虞氏易候》一卷,《虞氏易变表》两卷,《周易郑氏注》两卷,《周荀氏九家义》一卷,《易图条辨》一卷,《易纬略义》三卷,《易义别录》十四卷。其中《易义别录》中辑孟喜《易》一卷,姚信《易》一卷,翟子玄《易》一卷,蜀才《易》一卷,京房《易》一卷,陆绩《易》一卷,干宝《易》两卷,马融《易》一卷,宋衷、刘景升《易》一卷,王肃《易》一卷,董遇《易》一卷,王 、刘 《易》一卷,子夏《易》一卷。

张氏分卷辑录了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多数名家《易》文,对于所引《易》文,皆注明出处,有的还作了考证和疏释,使过去散载于各典籍的古《易》,系统明白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对于后人研究古《易》,提供了极大便利。

张氏所辑各家《易》文,尤以汉人虞翻之《易》最为详备可观。张惠言此作,是清人继惠栋之后,对汉《易》作的最全面的发掘与整理,故清人阮元认为张惠言之举,使两汉《易》学,特别是虞氏之《易》“自仲翔以来,绵绵延延千四百余载,至今日而昭然复明,呜呼,可谓盛矣”(张惠言《周易虞氏义》阮元序言)!

继张惠言之后,曾钊撰《周易虞氏义笺》,李锐撰《周易虞氏略例》、胡祥麟撰《虞氏易消息图说》,对虞《易》作了进一步的整理与疏释。焦循撰《易章句》及《周易补疏》、《易话》、《易图略》等,以虞翻之“旁通”及荀爽“升”“降”解《易》。另外,吴翊寅撰《易汉学考》、《易汉学师承表》;戴棠撰《郑氏爻辰补》;何秋涛撰《周易爻辰申郑义》;方申撰《诸家易学别录》、《虞氏易学汇编》、《周易互体详述》、《周易卦变举要》;俞樾撰《周易互体徵》;皮锡瑞撰《经学通论》(其中《易经》部分)皆对汉《易》作了深入细致的考证注释和整理。对汉人“卦变”“消”“息”“互体”诸说,多有重要发明。在此之前,马国翰以毕生心血搜求宋以前古书,而且多为后世久无传本者,辑成《玉函山房辑佚书》,其中《易》学部分另录了西汉丁宽、韩婴及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九师道训》之说,另有施仇、梁丘贺、费直等谈《易》之文,特别是费直《易》,辑《易注》一卷,《易林》一卷,《周易分野》一卷,共三卷之多。

经过清儒持续不断地努力,使泯灭达一千四、五百年的汉《易》,复见于今人面前。今天,人们能够系统的研究汉《易》,探讨其对经文的训释及其象数的内容特点,如无清儒之力,我们不知要在渺如烟海的古籍中,白白费去多少时光。因此,对唐以前古《易》的辑录、疏释和整理,特别是对汉《易》的辑录、整理,是清儒对我国《易》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除辑录整理古《易》外,清儒对前人的《易》学成果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校勘,亦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对宋人“图”“书”及“先天八卦”的考证,就反映出清儒治《易》的求实学风。他们认为:《周易》未经秦火,不应“图”“书”独失,而为道家藏匿两千余年,至宋才由陈抟出来传授,故王夫之撰《周易稗疏》,毛奇龄撰《图书原舛编》,黄宗羲撰《易学象数论》,黄宗炎撰《图书辨惑》,皆对宋人“图”“书”之说进行了考证,力驳“图”“书”之谬。至胡谓,又撰《易图明辨》十卷,专门考辨宋人“图”“书”原委。特别是胡渭依据郑玄注文,作出一图(见前)。依据此图,确凿地考证出宋人所谓“洛书”之本,解决了《易》学研究上的一大疑案。

在《周易》校勘上,清人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如阮元撰《周易校勘记》,丁杰撰《周易郑注后定》等。

清儒作为历代《易》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他们还作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乾隆年间随着《四库全书》的修成,《四库全书总目》也问世了。

因为《四库全书》是汉代刘向 、刘歆之后,我国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古籍整理。《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便成了目前我国最大的一部书目。它共有二百卷之多,“经部”下首先是“易类”六卷及“易卷存目”四卷,总计十卷。是对《四库全书》所收历代《易》学著作的简明提要。提要包括该书的作者、卷数、内容概略及编纂者对该书的评价等。

对《总目》学术价值的评论,历来各有所见,但就《总目》的“经部”《易》类来看,我们以为总的说来还是可取的,对我们今天的《易》学研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总目.经部.易类一》对两千年《易》学研究之 端进行总结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编纂者认为:“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辞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编纂者对所收各书进行简介评价时,往往能切中该书有价值的部分,并兼及该书真伪的鉴别、考证。如《总目.经部.易类三》在介绍宋人朱元升之《三易备遗》时,对宋人《易》著中“先天”“后天”“中天”之名作了考证:“然干宝《周礼》注称,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则中天实亦古名,非新义也。”评价宋人俞琬《读易举要》时,说:“史 谓《革》居四十九,应大衍之数,故云‘天地革而四时成’,《节》居六十而甲子一周,故云‘天地节而四时成’皆以偶合之见,窥见圣人作《易》之意,琬顾取之,则殊非本旨。”(同前)在对元宝巴《易》著进行简介时,指出:“序文鄙陋,尤不类读书人语,盖方技家传有是书,与宝巴佚书其名偶合,明人喜作伪本,遂撰宝巴序文以影射之。”(《总目.经部.易类四》)

对明人胡广“奉敕”之作《周易大全》进行简介时,编纂者沉痛地总结说:“且二百余年,以此取士,一代之令甲在焉,录存其书,见有明儒者之经学,其初之不敢放轶者,由于此,其后之不免固陋者,亦由于此 然古注疏终不可废也,是当明盛时,识者已忧其 矣,观于是编,未始非千古得失之林也。”(《易》类五)

在对清人王心敬所撰《丰川易说》的简介中,编者认为:“《易》是道人事之书,阴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若徒泥阴阳消长,而无得于切己之人事,亦属捕风捉影。”“若《易》不关象,不知义于何取?不属卜筮,不知设蓍何为?”“大抵汉唐之《易》,祗成训诂,宋明之《易》,多簸弄聪明。训诂非《易》而《易》在,聪明乱《易》而《易》亡。”这些话,清楚地道出了《总目.易》类编者的学术观点。

因当时实际不持编纂《四库全书》的为纪昀,参与“经部”编纂的的戴震。纪、戴都是当时知名学者,且全主汉学,故汉《易》在《总目.易》类中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持宋《易》者,则不时寻机予以讥讽。如《总目.经部.易类二》在介绍程颐《易传》时,说:“邵子以数言《易》,而程子此传则言理,一阐天道,一切人事,盖古人著书,务抒所见而止,不妨各明一义,守门户之见者,必坚护师说,尺寸不容逾越,亦异乎先儒之本旨矣!”又如《总目.经部.易类三》介绍《东谷易翼传》时,也说:“朱子解经,于程子亦多所改定,盖圣贤精义俞阐愈深,沈潜先儒之说,其有合者疏通之,其未合于心者,别抒所见以发明之,于先儒仍为在功,是固不必守一先生之言,徒为门户之见也。”再如《总目.经部.易类四》在介绍《周易程朱传义折衷》时,评价此书:“其书虽以宋学为宗,而兼及于象数、变互,尚颇存古义,非竟暖暖姝守一先生之言也。”

象这样的例子,在《总目.易类》中很多。《总目》中《易》类的编纂者持有扬汉抑宋的学术观点,所以,在对宋人《易》著的评价中,往往有批评过于刻薄而论据并不充足的情况。如宋人林光世撰《水村易镜》,“大旨据《系辞》之语,谓诸儒诂《易》,独遗仰观俯察之义。因居海上,测验天文,悟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宫之星,皆自然有六十四卦,遂以星配卦”(《总目.经部.易类存目一》)。对此,编纂者评价道:“所列星图,穿凿附会,自古说《易》之家,未有纰缪至此者。夫庖羲仰观天文,亦揆其盈虚消息之运耳,何尝准列宿画卦哉!”并挖苦道:“后永丰陈图作《周易起元》,又以名山大川分配六十四卦,谓之‘察于地理’,充乎其类,殆不至以‘ 兽’配卦不止矣!”

当然,林光世以为“八宫之星皆自然有六十四卦”并“穿凿附会”以“星图”--这些确有“纰缪”之处,然而并不足怪。自古以来“测候派”是人们解《易》的一大派,附会星象以解《易》,前人有之,今人亦有。但若说:“庖羲仰观天文,亦揆其盈虚消息之运耳,何尝准列宿画卦哉!”似嫌论据不足。

案之《系辞》原文:“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曾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通观这段文意,其“观象于天”之旨,似非仅仅指“揆其盈虚消息”,恐怕确有“准列宿画卦”之意,由下文“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就可以看出《周易》作者有准物取象而画八卦之旨。因此,《系辞》既认为“象也者,像此者也”,“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故“仰则观象于天”,似乎不能完全排除有“准列宿画卦”的内容--当然,《水村易镜》上附会的那些星图又是另一码事。

《总目》经部《易》类管有着扬汉抑宋的学术偏见,但由他们对于某些前人《易》著的简介和得失评论看,编纂者的《易》学根基还是比较深厚的,且有一定眼力。对有些书的评价(如对明人《周易大全》的评价),确有深刻的见解,至今仍应肯定。

清代虽然只有二百多年的时间,但在我国《易》学研究史中,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我国两千作年的《易》学研究,确为汉、宋两大家,请儒则以其敢于争鸣的学风和丰富的《易》学著作,成为我国汉、宋及诸家《易》学的会萃者、总结者。尤其是他们对泯灭达一千四、五百年之久的汉《易》的发掘和整理,更是功垂后人,永存《易》史。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第六辑

八字精批宝宝取名流年2023八字财运

解读八字密码,分析命局喜忌,揭示您一生命运、事业财帛、情感婚恋以及未来发展。

参照生辰八字,结合三才五格原理,为宝宝起一个弥补五行,平衡八字的好名字。

分析八字流年吉凶,查看您的流年运程详批,轻松掌握虎年变化获得旺运技巧。

财帛非定数、求财有玄机,解析流年财富运势,把握旺财机遇。

八字合婚

八字合婚

生肖运势

生肖运势

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

公司取名

公司取名

测终生运

测终生运

婚姻走势

婚姻走势

姻缘分析

姻缘分析

外貌分析

外貌分析

上一篇:第五辑
下一篇: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