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命理 > 易学书籍 > 易经证释
中国摇钱古卜讲义
卜筮全书
易林补遗
一掌经命理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
易童子问
易医玄经
焦氏易林注
金口诀实务研究
易经文集
周易64卦详解
先天八卦
卜筮讲座
周易尚氏学
梅花基础及卦例
六爻基础知识
东坡易
皇极经世书
教你学梅花预测
白话易经
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摘录集成
心易密解
梅花心易
梅花心易秘法
梅花观梅拆字术全集
周易答问录
周易预测学
周易注
易学古籍概要
八卦象数与疾病预测
易经明道录
命宫
周易白话解
周易参同契
周易集解
周易江湖
周易略例
周易全解
易经证释
易经故事
易经的奥秘
易冒
郑氏周易
太玄经
卦技二十法
李虚中命书详解
易经*系辞辨析
周易六十四卦
易经杂说
易经64卦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
易学人物杂谈
一瑞预测学
周易尚占
周易本义
卜筮正宗
焦氏易诂
易隐
子夏易传
大易正宗
易经全文
黄金策
增删卜易
五行大义
文王算命术
大六壬金口诀起课详细方法
紫微斗数精成
周易零基础入门教程
玄空六法
奇门遁甲入门常识
其他书籍
首页 > 命理 > 易学书籍 > 易经证释 > 《易经证释》第45章 晋卦

《易经证释》第45章 晋卦

来源:55GG算命网 阅读:125 时间:2019-08-03 03:21:13

晋卦。离上坤下。

孔子《宣圣讲义》

晋上离下坤。离为后天代乾位之卦。合先后天言。上下卦位相对。与天地否同。而以坤易坎。则成火水未济。是皆陰陽背驰。刚柔分立之象。然晋则不类是。则以离虽代乾在上。非天也。坤虽纯陰在下。而为母。离本中女。女与母合。乃成合孝之德。非否未济之乖违可比。全卦四陰二陽。陽出地上。成日出天明之象。离为日为火。在上则为光明。在日则为温育。后天生化惟离主之。无离则无生物。无世界。冬日寒冷。生物凋残。日不足也。冰洋凝冻。生物枯寂。日不至也。即一日夜。旦则光明。夕则昏暗。大地固未易。而景物已大殊。可见日之光热为用无穷。尤以出于地面为最盛。夏日可畏。人莫不喜夜之清凉。酷暑炎热。物莫不盼雨之沾润。此惟时有特异耳。若在春秋之时。则均慕日之明净。热之温和。为其为生生之原。变化之本。故日出地面。万物欣欣。光照宇内。群伦煦煦。此即晋之象也。晋以离居坤上。正如日之东升。光明孔昭。温和四达。在卦虽只二陽。而不为四陰所蔽。陽虽在外。而不为群陰所驱。各卦如剥一陽在上。成伤残之象。如观二陽在上。成垂照之形。则以陽难久留。终被陰迫。而不克竟其德用也。晋则不也。二陽在外。有似于观。而离非巽。以六五在中。能挈下三陰以同协也。一陽在巅。有类于剥。而离非艮。以九四一陽。能交映成其光明也。再分三极言。初二地爻。皆陰固矣。而三四人爻。五上天爻。则恰孚一陰一陽之道。刚柔既配。始终相谐。是全卦之用。有优于他卦也。在卦爻陽升陰降。除四与上爻外。余皆陰。是降者顺而盛。却以外卦陽多于陰。陰不为障。反助陽成其光明之德。生化之功。正如日之光热。及地而后显。日之功用。施物而后着。空中无生物。以离地也。愈高愈寒凉。以离物也。崇峰积雪。太空多风。非日不照。其德不显。其用不着。为去地远。而物无可凭也。晋则以地在下。直承日之光明。厚积日之温热。而后生物以庶。化育以繁。故晋之用。即离日之用。而徒离不为功。必以合坤而后见其大用焉。此离卦六二。有黄离元吉之占。正以其下逮坤之正位也。

晋四陰二陽。与明夷往来。而与遯大壮相对。以遯大壮二陰四陽。且乾坤相对也。此四卦成一大往来。由爻位言。晋与水天需对。与天水讼错对。以先后天乾坤离坎为对。且易位。乾之易离。坤之易坎。坎则泰否既未济。皆与晋明夷有相关连。离为陽含陰。坤为纯陰。先天为母女。后天为日地。德合而道应。坤为贞静。离为光明。贞静主内。光明主外。内外克孚。体用以协。此晋之为用。既在于上下克谐。刚柔克济。以离日出于地面。如天之明。无处不照。如室之灯。无物不呈。传曰晋昼也。谓犹天之昼。大地同光明也。昼与夜对。晋为昼。则明夷为夜。而明夷不曰夜。而曰诛者。亦以夜行暗昧。犹人行不正大。在法当诛也。明夷为诛。则晋宜赏。以晋如日照大地。其行光明。犹人行正大。道高德盛。足为模楷。在典当赏也。故晋彖有康侯锡马蕃庶之语。王所赏者。即天所锡。物之庶者。即生之藩。昼日光明。奸私遁形。君子持躬。庄严谨恂。盗贼杜绝。诡谲不行。比之盛世。治功以明。比之正人。笃修其身。如斯善德。懋赏当殷。此传称为昼。而与明夷之诛相形成对也。夫暗昧之事。不与于光明。卑污之行。不干于正大。此君子小人异其趣。而公正私邪之不相容也。宵小自来同称。暮夜盗窃所幸。昏晦之不聪。恶行之非正。乱世先毁其纪。亡国先失其信。恶行先欺其心。孽谋先污其性。故明夷所必诛。而晋则受夫天命。光天化日。德业以昭。教行法立。言行可表。圣人在位。赏罚不挠。治世兴国。上下一道。此晋之道。如白昼。正人君子乘时致功之日也。晋进也。升也。由下而上。由卑而高也。非如平地之前进。广野之奔逐也。故不曰进而曰晋。晋下有日。亦如卦日升于地之象。晋字如普。又类日普照天下之象。以晋而前。则德业日新。以普而登。则功绩日隆。是晋有为之时。有成之地。正如日出地上。而升于空。成就世间一切生化也。

晋以离合坤。坤本安贞之德。而善顺承。离本光明之用。而重附丽。故晋卦上为光明。内则贞静。德孚承顺。用则附丽。前讲离卦已详释离丽之义。日丽于天。而光丽于地。其光热必凭物而后显。地面之气。即空气亦物也。亦属于地者。若去地渐远。则空气渐薄。愈远愈稀。终至于无。无气之空。寒冷难禁。故离丽必因地而后竟其大用。今晋正孚离丽之德。而凡地上所有物。莫不籍离日之丽。以生成化育。至于无尽。则日之功用。亦晋之德用也。而坤在后天所顺承者。非先天之乾。乃后天之离。则以后天离日代乾天而主其用。天无日无以生成万物。是地所承者。即离日代天生成之道。譬之草木。根生于土。地之德也。必依日之光热。以温养之。更因日之蒸腾云雨雾露。以润泽之。而后遂其生成。达于实用。此离日之功。赖地有以承顺之也。日之为用必在于昼。前已言之矣。昼则日出直照。热气最盛。若及夜。则已大减。是日之功用。以昼为着。故传称为昼。谓晋之用。犹昼日也。昼日自东升空。洎夕西下地面。受光之候。天明之时也。晋用象之。而传又曰晋进也。释彖辞亦如是讲。则以其象日之上升耳。日自地下出于东方。由地面视之。其行涌上。如物之飞升空中。晋之为行。亦正如是。非固守一地不移。非来去平地不进。故谓之升。言其直上。犹登也。自卑而高也。以晋内卦坤为三陰。外卦离为两陽一陰。易以陽为重。陽在上则为进。九四为陽之始动。上九为陽之至高。是离之象。即陽日上之象也。而陽者育于陰。犹子之育于母。坤大母也。离在坤上。正如子之自母出生。亦如日之自地下上升也。其出也得夫时。其升也合其德。此晋之为进。天道自然。不为而成者也。

传曰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言物已壮之后。必有所为。有所成。正犹人之壮年。身力盛强。精神焕发。自当有所作为。成其德业。此必有待于晋也。晋则功业以大。声闻以荣。凡人之情。皆宜如此。是大壮之后必继以晋。亦自然之理数也。夫晋非徒进也。亦犹壮非徒壮也。壮必有用。晋必有成。犹行师也。进必有功。若进而败。或无所获。是不当进。而晋则当进也。已壮于前。有其势也。所凭者厚。有其本也。所动者明。有其用也。正大光明。行之无阻。此离坤合德而成晋之进也。故晋有功。有功则有赏。有赏则有获。以晋象日之升。勋业炳然也。其往来卦明夷。则与之反。晋有功。明夷则为罪。晋有赏。明夷则为诛。晋有获。明夷则幽囚窜逐。身几莫保。故在晋为安吉。为富庶。在明夷为忧劳。为穷蹙。在晋为康侯。为锡赐主。明夷为文王箕子。为拘辱。为逃亡。其所占恰相反也。亦不外数之往复。理之回圈。天道盈虚。人事穷达。各有所合耳。究其为卦。一离一坤。未尝异也。而晋以离在坤上。象日之东升。明夷则离在坤下。象日已入地。光明与暗昧殊也。安坦与艰危别也。宵夜者小人之利。昼日者君子之宜。凡善恶之辨。皆如日与夜。晋为昼。则明夷为夜。晋为明。则明夷为暗。晋为君子得时。明夷则小人得势。君子得时。足以防小人之肆。小人得势。足以屛君子之进。此文王箕子之囚亡。必在商纣之世也。虽曰天道。人实应之。治世则贤能并进。乱世则奸宄同与。岂皆天道哉。在上者固有其咎矣。晋以坤厚在下。克承天日之德。离明在上。克推光耀之施。此其合也。而大用以成。明夷乃反是。坤无所承。而不协安贞之占。离无所属。而不着光明之德。此成两乖之象。人物亦感而受其害焉。故知者察于几先。防于未至。知物之壮。必有进也。则促成之。知行之升。必有伤也。则预备之。则可长保其光明。永杜其暗昧。此晋卦之宜珍用也。

《宗主附注》

大壮之后为火地晋。晋与明夷为往来卦。皆四陰二陽。与遯大壮恰相对。以遯大壮四陽二陰。乾居上下。晋明夷则四陰二陽。坤居内外。是成对也。乾坤为陰陽统帅。晋明夷皆坤主之。晋以坤在下。陰自降。而卦则升。明夷以坤在上。陰变升。而卦则降。盖易以陽为重也。晋二陽在外卦。明夷则在内卦。二陽皆属离火。则二卦实与需讼相对。以离坎乾坤先天对位也。不独对位。且为先后天交易之位元。先天乾坤。后天离坎。皆同位。是晋明夷在后天与需讼对。若合先天言。则又与泰否相似。与重坤者相通。以离为中女。而后天代乾也。中女与坤同为陰代乾。则与乾相等。是离坤之合。既似泰否之天地交。又近重坤之上下皆陰也。故欲明晋明夷二卦之用。必先明其类似相通之象。不得徒执本卦之象。而拘拘于上下内外之交合已也。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孔子《宣圣讲义》

此晋卦彖辞也。晋本光明之道。升腾之时。发扬辉煌之能。而以坤主内卦。安贞于下。上承离日之明。外孚乾刚之德。天以日明。物以日生。地承其德。人着其行。故彖辞合天地人物之德业。而识其功用焉。康者安也。泰也。安则无危。泰则有畜。天地生长万物。而人用之。是谓之康侯。言安享乐育。得天独厚。丰美富饶。得地独全。如国之侯。当治隆之世。获封锡之典。席丰履厚。则心无忧疑。崇德报功。则身膺禄位。故称之康侯。有爵有号。以表彰其德业。康明其号。侯示其爵。非忧谗畏罪之时。乃论功行赏之日。故曰康侯。不言主者。以赏自上。受者在下。晋之大用。不重赏而重受赏。不重位而重得位。为乘时致功之象。必才德兼美之人。晋之所成。乃由下而升。由卑而尊。由贱而荣。由积累而成名。由发扬而光大。由成德达道而孚于天地之心。是康之占。非天子之事。亦非庶民之行。必也有德以邀上赏。有功以孚众望。有业以育民物。有令名以正天下视闻。故喻晋如昼日。具有光明之誉。正大之称。德至则天禄以须。业成则人爵以显。天予而人归之。民服而物聚焉。是富有为天所资。尊荣为分所宜。康侯固见其崇高而安泰。锡马蕃庶尤着其富裕而利用阜生。明人望之逾恒。上赏之过众。而物亦随之丰足。生产亦因之充盈也。用锡者言康侯因此而获受赉赐也。锡马不及他物者。马为乾象。在天为龙。在地为马。龙马之富。足赅余物。且离卦得乾之精气。离为乾魂。日之行空。有如天马之飞腾。人受其德。亦兆夫良马之蕃庶也。是句分读。则上为锡马。下为马之生育众多。中略一马字。言康侯因晋而获天锡以得良马。又因生育丰富。而得马之蕃庶。虽仅及马。实不独马也。马固锡矣。固蕃庶矣。其他物亦当称是。古者畜马有制。国君以降。各有其数。康侯则以天锡而得蕃庶之称。可见其德业之过人矣。昼日三接。明其为蕃庶之源。亦见其宠锡之渥。三接不必三次。凡二次以上皆可称三。不过示其数之多耳。昼日明其时之短促。更见宠锡之频。犹曰一日也。而不计夜。故曰昼日亦以晋之象原如昼也。

昼日三接一语。不独指锡马言。凡关受赏得福。及物产蕃庶。皆可包举。例如言受赏则一日中可二次以上。正如前师卦王三锡命。及讼卦终朝三褫之。皆言其频数且急促也。一日内数见。可证其所获之优。所得之富。实以晋卦象日之升。有进无已。则其所生成者。亦有加无已。锡马固矣。即锡及他物亦然。马蕃庶固矣。即他物产亦然。不外着其数之多而已。授者交受也。上锡下受。彼与我取。皆授也。亦含交际之意。俗称接待接洽是也。有接必有主宾。必有往来。必有授受。不离人物间交际之事。在上曰赏赐。在下曰赠给。必有受之者。以此交彼。故谓之授。接犹节也。介于两者间也。如持物赠人。必与受者交近。如以手与人。人亦以手受之。故授字从手。明交授必有所取予也。锡者予之最尊贵者。其接受也。亦必极隆重。为礼仪与物必称也。晋之所锡。固已贵重。而日三接。足见其所受之非偶然。必以功之高。德之美。业之大。位之崇。是昼日三接。明其上下。主宾交欢。晋接光明正大。非私予私受。雍容崇贵。非狎给狎取。必有其礼仪。必定于典则。而后孚晋之锡与接也。盖天无私覆。日无私照。地无私载。天日之光。不以为恩。生成之德。不以为惠。而受之者地也。物也。亦不以恩视之。却不得蔑其功德。此昼日三接。明其锡予之勤。不啻亲之于子。明其施布之厚。不啻主之于臣。则为子者当思亲之恩。为臣者当怀王之德。而不得亵渎或轻忽也。故三接谓既着其施之频。亦着其育之切。而更以物之受泽。必有以报称。人之获锡。必有以承将。非晋之正大光明。必不克孚其授受之道。施报之行。此与君子取予有关。而异夫小人之暮夜苞苴者。故特揭昼日二字。以示所锡虽厚非私。所接虽频非渎。彖辞但举大旨。引而申之。端在学者。

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晋卦辞义。取上进之意。虽字作晋。而义实通。古本通用。前已言之矣。惟既为进。而卦不直名进。犹俗称升用为晋用。升级为晋级。更进一层之意。且晋字日在下。日自下上之象。上之亚(“晋”字上部)有并进之象。古或作臸。亦明有所底而前进也。地称山右为晋。以泰山言。自下上行。进于崇高也。总不外升腾上达之义。故直释之曰晋进也。离为日。坤为地。日为天下之至明者。乾称大明终始。亦以离代天明。固得乾精气。称为魂。而晋即乾宫游魂卦。离在坤上。故曰明出地上。亦即乾精游于坤之象。盖后天离原出于坤。而代履乾位。以离为中女。陰爻主中。乃得坤之德。而登天之坐。是以谓之出。犹人自室中向外。自穴中向上也。日自地下升。当卯出于东方。而天下同明。此晋之象也。坤本顺承。离则附丽。义已见前。合为顺。而丽于大明。亦即离日坤地合德之象。谓地得日以明。日得地以着其明。二者相得。莫外乎顺与丽之用。不顺则不能承。不丽则不能有流风飘影。不足以显日之明。石火电光。不足以照物之用。则因其乖夫顺与丽之德也。惟坤乃顺而昭日之光明。惟离乃丽而着明之大用。是晋之象。端在二卦之相得有合也。由坤言之。以柔在下。由离言之。以进而上行。故曰柔进而上行。柔固指坤。离亦中女。本柔以用。日出地上。因光为明。是柔者足以发其刚。进者足以达其德。上行者足以成其道也。天之所予。数之所归。众之所望。祜之所集。故彖辞决其必有康侯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之占也。康侯释见前。盖称其为有德受禄而已。非真有其人。为某代某国之侯也。然象既如此。即谓有之。亦无不可。天道无私。善必获祜。德必膺赏。晋之成用。德足以昭天下。功足以育群生。则所受于天者。所颁于上者。亦当如彖辞所称也。康侯不称王。则以离中爻为柔主君位。非九五比。宜属侯国。非天子之分也。离日代天主生化之用。侯国代天子明赏陟之典。其取象一也。用锡马。用字直贯二句。言侯国以此而获锡马。而频晋接也。且包侯国既受天子之赏锡。代天子以赏其下臣民。凡占此者。皆可膺斯景福也。非必已卦侯者。亦非必侯国始用锡也。易辞恒兼多义。读者勿执其文。正如天日东升。万物靡不被其光明。化其温热。非一方一时之所限也。然必以在地面者为度。若地外之物。不得与焉。天上更无论矣。故辞称侯亦斯意耳。

《宗主附注》

晋与明夷为往来卦。合二卦与遯大壮。亦成往来。盖遯与晋对。大壮与明夷对。一进一退。一壮一伤。恰相反也。遯为退。而晋则进。大壮为壮盛。而明夷则伤残。莫不以陽为主。陽得势为进为壮。陽失时为退为伤。此易卦大例。均本陽之消息。明其用。定其名称也。在遯有黄牛之喻。在晋有硕鼠之称。在大壮有羝羊之名。在明夷有拯马之壮。是皆因卦中互象或爻位。德用相同于他卦。如坤为牛。乾为马。兑为羊。艮为鼠。八卦所象固有定。而此四卦有合于乾坤艮兑。乃亦有马牛羊鼠之物。由卦象以明物。由物名以喻事。此物与事皆卦爻德用之所见也。大壮由二至四互兑。故有羝羊触藩之占。晋由二至四互艮。故有晋如硕鼠之语。此互卦所关。非本卦固有也。若遯二爻黄牛之革。与明夷之拯马壮吉。则以爻位之变。有关于乾与坤也。是在学者会通释之。方知易辞之由来。晋传曰进也。又曰昼也。古归藏称为齐卦。齐与跻通。亦上进之意。又齐整也。有正大光明之意。在周易晋卦象辞称昼日三接。接犹进接之意。又包捷速之义。在下曰晋。在上曰接。盖日者名正言顺。德光道明。无暗昧之私。无蔽障之害。如日中天。妖魅潜伏。此晋之进。非有所于求。非冀于情欲也。后人有言。在夷坚贞。在晋正接。即以明夷与晋相反。夷则非正。而乖于光明。晋则有合。而得其正大。此晋之辞称昼日三接也。三言其数。虽屡进而不干于私。虽连接而不陷于罔。以进者以正。接者不私。登者以功。陟者以德。赏如其分。虽优渥不为徇情。用得其才。虽崇高不关爱宠。此晋之为进。实含有登贤用能之意。卦与地风升有相类。升登也。晋进也。由下言为进。由上言为升。盖主客不同耳。晋以离在坤上。日出于地面。是自下而上也。升以坤在巽外。风自地中行。是自上而下也。然所自不同。所主则一。则皆以升进为其德用耳。读者可合观之。

又曰晋卦与明夷。皆为游魂卦。晋属乾宫游魂。明夷属坎宫游魂。而晋之对卦水天需。则为坤宫游魂。明夷之对卦天水讼。则为离宫游魂。是由八宫卦次序言也。游魂者。一卦之精气游于对宫也。精气简称为魂。游魂则游走对宫。归魂则归返本宫。凡乾与坤。坎与离。震与巽。艮与兑。皆为对位。故称对宫。而乾与离二卦。坤与坎。震与兑。巽与艮。则各得其卦之精气。故称为魂。如乾离二卦。离在后天代乾位。是离得乾之精气。故离为乾之魂。易言之。乾以离为后天代主。离亦受乾之精气。故乾亦为离之魂。其余坤坎震兑巽艮皆如此例。皆合先后天卦位之相对。或互易其卦爻。所合之陰陽数皆相得。故互称为魂。如震与兑。震在先天居坤左。而后天乃履先天离位。兑在先天居乾左。而后天乃履先天坎位。故后天震兑。即先天离坎。皆相对也。震则一陽在下。兑则一陰在上。爻亦相对。故震兑互为其魂。其余各卦亦然。乾宫以离为魂。游于坤宫。故火地晋称乾宫游魂。谓晋卦并非乾所迳生。亦不关乾所变化者。且又非对宫坤所变所生。故特名之游魂。明其出于离。即乾之精气。而游于坤也。后人对于游魂归魂二名。多未明解。兹讲晋卦。特补述其旨。以见八宫卦序之生变。及其称名。原有由也。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晋卦象辞。明人道也。晋以离在坤上。如朝日东上。天之所以有明者。日之功也。地之所以有明者。日出之功也。若无日。天不自明。若日西下。地亦不能自明。明必以日出地上。天地万物皆依日出地上同明。同生成。是日之东出。乃天地生成之德所见。人生天地间。亦法则天地。以德致其光明。明己之德。使人物同明其德。天下同归于文明。亦如日之出。天下皆光明也。成此文明。必属之君子。为君子方能明明德于天下。故释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昭亦明也。昭明德即明明德。明德对立德言。人所共见共知共被者曰明德。至德不名。所谓不大声以色。民不得而称焉。则明德之至而达玄德也。然玄德不德。人无知之。必自显者始。故成德先昭明德。明德之极。则玄德矣。非有二也。如善与至善。诚与至诚。不过本末精粗之间耳。书曰克明峻德。亦昭德之意。昭有推崇敷达之义。不独显着已也。譬之一室。夜则暗矣。灯烛既燃。光明立至。人之明德。亦犹是也。人被其光。物被其泽。天地同康。民物咸乐。熙熙如花之春。攘攘如木之实。生之不见其勤。茂之不知其力。此皆德之所至。而必本于明德。谓明己之德。成人之德。着己之善。作人之则。如教化之行。人物莫不培植。如惠政之布。城野莫不安翕。神功潜运。帝力罔识。博厚配地。高明无息。悠久无疆。位育无极。莫非德之流行。而必发于君子之业。故文称君子。重在自昭。尽己之性。仁知同翘。成人成物。成己是标。立人达人。淑身是要。本于晋卦日出天晓。天下同明。光华乃照。天原无心。日亦自然。德之所布。生化着焉。人道所仿。推教是先。学业既成。言行惟贤。如风偃草。若水行船。因势利导。化被大千。斯德之昭。易教所宜。夫人与天地。称为三才。秉赋不异。道至德赅。如天地覆载。无物不纳。日月光照。无处不浃。既大且广。始孚至德。苟有违悖。何以成吾性。全吾生哉。故观晋之上进。则励其明德。观日之光明。则照其流泽。观于天地生成。则志乎位育之业。不外法则坤乾。效仿日月。推我之性及于万物。尽性之德。被于草木而已。此所谓顺以丽者。不为而为。不思而中。不虑而得。即诗所称予怀明德者也。大学首章所述。系本于此。学者识之。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晋初六爻辞也。晋初六即坤初爻。坤在离下。初与四应。四为陽爻。一刚一柔。一上一下。两相应协。以成其用。刚主升进。柔则留止。故有晋如摧如之象。用如字。明其有是象。非必有是事。晋进也。摧落也。一升一沉。仍不乖一刚一柔之道。坤善顺承。离原代乾。且自地上升。地不为之阻。且顺承其光明。以广其德用。故虽进而未即升于崇高。虽落而仍得出于太空。如日之始上。为地气所蒸笼。若隐若显。俗谓之浴日。实则日自上升。非忽坠落也。而自地面观之。则有一升一落之象。此所以用如字示其趣。虽有摧落之象。非日之本身。乃其光影。为气所拥托。气下则日升。气上则日落。如云破月来。似月之行也。故观天者。必察气之流动。测天者。必知物之烘蒸。执外景不足以窥星辰之行。泥外形不足以察日月之度。而星辰日月。自有其行度也。凭虚以来往。乘时以升降。既无参差之数。复非缥缈之行。以照大千。应时不爽。光垂四表。立方不移。为其不随物以浮沉。不为气所蔽障。虽晋摧之可拟。仍不失其直正之行。虽升降之若迷。仍不乖其光明之德。此爻辞称为贞吉也。盖初六地位卑下。德性柔弱。易受外物之牵。为其真相之蔽。如窥日于初出。或不免有突升突下之疑。而谓日行固如是。则诬天日也。诬罔何孚。故曰罔孚。不明日之行。而谬测其度。则将何孚哉。罔字既含诬罔之义。而赅无罔之辞。贞吉罔孚。一正一否。从正则吉。逐物则非。察其真则明。惑于伪则罔。晋之辞义。重在以人孚天。必先明天道之真。而无蔽于外障。必先晓日行之度。而无陷于邪观。此贞吉罔孚四字。意在勖其行以正大。辨以光明。诚而弗蒙。真而弗伪。以孚天道。以宏日德。则恢恢乎进而升。明且远矣。人道以贞为重。而行止以裕为先。裕犹豫也。宽而有备。大而能徐也。覩于目前之伪。而不随之自障。察于物外之真。而能取之有容。斯即裕之谓也。既裕矣。更何咎哉。初六以外物之蔽。虚伪之情。最易有咎。特以能贞。而孚且裕。乃获免耳。要而言之。不外自行于正。如日之升。不为云气所移。则外物无干于我。虚伪无伤于真。此初六本坤安贞之德。而克全其顺承之功也。

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独行正者。以晋初六柔下之地。易为邪私所干。如日之初出。易为云气所蔽。然日不以云气改其度。人亦不当以邪私易其德。故有独行正之语。明其行必取法日之正大光明。虽云气环绕。幻变多端。而往上直升。光照天下。不损其明。凌虚覆空。不伤其神。德被万物。不竭其灵。功同覆载。不涸其精。此离日之大。惟天之所垂则。地之所代承。人道法之。亦不得以邪伪之易惑。蔽其聪明。浮夸之难信。害其真诚。外物纵呈其幻。吾行终持其贞。形表纵着其变。吾道不离于身。此所谓独行以正。而恰孚于初六之行也。既鉴于进止之靡定。乃辨其一则不二之德。既察于幻变之将至。克明于正足拒邪之则。故虽若且晋且摧。而其行正则不易也。不以群众之耳目。改其视听。不以外物之烘托。忘其真正。此所谓独也。日之能出于云气。朗然太空。何非其独行正之功乎。人而师之。亦如日光明于天。照临于地。德被苍生。功垂万世。此君子之行。圣人之志。虽在下而不为位所屈。虽在内而不为势所拘。乃能永孚贞吉之占。达裕无咎之用。则所谓行正之效也。未受命者。初六在下。既未受天命。而独行以正。乃不必受命也。在临曰未顺命。此曰未受命。命字与师大君有命。讼复即命。皆相近。概指天之所锡。上之所令。凡在下位有所承者。皆命也。初六以时地所限。未得膺彖辞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之命。而无咎以成其裕。则与已受命者同。因未受命。故曰无咎。言在下不当厚锡。而既行正矣。且贞吉矣。又能裕矣。是虽未受命。其无咎必矣。不然。则未受命。必不免于咎也。若六二。则以时位之当。克受王母介福。更无无咎之辞。可见未受命句。实明释独行正之得免咎。不仅免咎。且获锡祜。可见在下非辱。行柔非卑。苟能守正不阿。则虽命未至。亦无咎也。故释之以未受命。明解裕无咎三字之由来。以受命自无咎。今之无咎。不缘受命。而在行正。是无咎之辞。实明其未受命。或以为未受命克免咎。受命则不免。实非原旨。犹曰裕而无咎。乃以未受命。原有咎。而以行正能裕免耳。古文多如此。读者宜细思之。

《宗主附注》

晋初六爻晋如摧如。摧字后人多未明其义。有作崔嵬解者。有作催促解者。皆就晋升进之意附会。崔嵬状其升高。催促喻其急进。实皆非本义。盖易辞恒取对待意。若非对待。则相连串。中不间断。如升进为一义。则中不用如字以隔之。用如字。即明其为对也。如匪寇婚媾二字一义。匪寇婚媾乃对待之语。以相反也。晋如与摧如亦相反。晋言其直上。摧言其复挫。即一进一止。一升一落之意。非同义也。故用两如字以别之。六二之晋如愁如亦然。晋明其得意前往。愁明其多虑自重。亦相反也。以爻皆柔。非行健不息者可比。地在下。非飞腾无阻者可拟。是以有且进且止。或快或忧之象。摧则顿挫而有下落之情。愁则忧疑而多戒惧之想。明其自下上升者。恒虞倾坠。自近至远者。恒患险巇。天道恶盈。人情忌满。乘时得位。尤当思患预防。履厚席丰。务必临事知惧。晋本宜升进矣。其至崇高。其行坦荡。而在以卑退为怀。以虚谦为志。是天道调济之道。人道中和之行也。读者当细味斯旨。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孔子《宣圣讲义》

此晋六二爻辞也。六二居内卦正位。即坤六二爻。以与上六五应。重柔相对。内外难济。虽得中位。不克大用。故爻辞称晋如愁如贞吉。谓晋虽进而逢重柔。不得直前。虽上而遇陰阻。不得奋腾。是犹初六晋如摧如之象。然六二进矣。且居正位。进则有道。正则有守。是虽若困于柔。而仍足保其前进之资。虽若梗于陰。而犹可全其固有之位。故以晋称。不过既为柔胜。则多纡回委折之虑。既被陰阻。则抱濡滞蹉跌之忧。此所以称为愁如也。言进而不获畅。升而不克达。徘徊中道。旁徨歧路。虽有位可守。而不免趑趄其行。虽有道可前。而不免嗟叹其往。则所谓愁如者。乃中心戒惧。意志茫然。明知其必前。而不敢遽进。明知其将上。而未欲即腾。较之初六之摧如。固已有别。徒以陰柔之所囿。遂成顿滞之情。而因正位之不乖。终孚贞吉之卜。贞吉者。纯本坤德。依内卦中位。持其贞固之节。乃达于吉祥之占也。盖晋卦六二。本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之德用。原可以遂行无阻。所向有功。徒以在晋。外比九四。二四同功。而陰陽异趣。刚柔殊道。而内外分途。故晋六二仅有贞吉之占称。而不及坤之无不利矣。

虽然晋六以上承离日之明。合为文明之象。故其所成。虽不如坤六二。仍得因是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王母者。谓上应六五。为女后之象。而六二为坤之本位。坤为大母。合之乃称王母。以六五本王位也。离代乾主后天。在先天为中女。变而合坤。如乾坤之交孚。坤既在内。六二又内正位。是为主全卦者。承受福祉。福降自天。而受者在下。比之日光中天。照临下土。万物皆被其德。而大地实主承受。以万物皆附于地也。故晋之福祉。惟六二受之。六二受兹介福。乃直承于上之六五。故曰于其王母。谓王母赐之。六二受之也。受与施应。受者有施。则六二受之。同时又施于各爻。譬之大地受日之光热。复以分颁于万物。则大地之福。即万物之福。故曰介福。介大也。又兼介绍之意。大地不私其福。仍以所受公诸万物。六二不私其福。仍以所受公诸各爻。是六二为全卦受福。而各爻亦赖六二皆受其福。此介福所由称也。则六二本中正之位。行中正之政。成中正之德耳。故六二一爻。乃晋卦最能公正中和之爻。其承受王母之福。乃为王母分颁之于众。六二虽不私。终必获其福。此则贞吉之效也。地不私日之光热。乃能成其博厚之德。博厚为地之本德。以在天日之下。而克载万物也。故六二以中正称。为其博厚无所私也。离日不得地之承受。则光热不能下被。万物不得地之载运。则不得上接日之光热。则天之生成无由达。日之功用无由见。而晋之全体大用亦无由明矣。故受福者全体。而六二实承之。赐福者天。而六五实主之。此爻辞特揭出福之所自也。王母不可泥六五为柔。故曰王母。若九五则帝矣。天不自明。以日代明。则王母实代帝赐之福者也。代帝赐福。犹帝自降。总属于天。王母亦犹天后耳。古人西王母之说。实本此辞。故读者不可泥。要知易之设辞。皆本于象。为陽则帝。为陰则后。原非因其人而异同之。仍不外乾为大父。坤为大母之例而已。

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内卦正位。合上六五。同属坤之中爻。位正时中。德业必大。福祉必加。此爻辞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之语也。王母已见前讲。释文略之者。以重在受福者也。王母乃主降福之人。其位属于上卦六五。此则但就六二为受福之主言耳。然晋全卦皆应受福。亦皆应有锡福之时。彖辞所称已着其意。若分别各爻。则或主受或主降。或受多而降少。或降多而受少。是则由其位别之。六二在内在下。自以受为先。果以所受重锡于人。亦非不宜。不过地位有限。时势有区。爻辞明言愁如。已见其尚在谨慎恭敬之日。而非德施普及之时。此晋所以异于乾也。盖六二坤德之主。以善承顺为先。虽获晋进之利。乘介福之加。而所赖者正位与中行耳。有非九五之下施。乃同王母之远贲。福虽介。犹未直承。锡虽隆。犹嫌惭德。为其在内则不与于外。在下则难干于上。故释文以中正二字。明其受福。实由正位中行。若舍正位。则名不能副。无中行。则事不克成。以晋之用在正大光明。六二重柔。徒有顺承之志。而鲜腾达之思也。爻辞称王母不逮帝者。亦以六五柔居尊位。虽尊犹未获正。其锡福也。本诸慈爱。如母之于子女也。世称祖母曰王母。亦与此爻之义相通。王大也。王母犹大母。俗亦曰大父大母。或作太焉。坤为大母。今易王母。亦万物之母。六二秉坤之德。故以王母称。实则象数所孚。在于慈爱之下逮。不必泥其人也。

六三。众允。悔亡。

孔子《宣圣讲义》

此晋六三爻辞也。六二以居正位。承受介福。因而推之。则福施日远。德布日宏。则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莫不被其泽。受其惠。此六三爻辞有众允之占也。众者由德施之逮。信从之孚。来归者多。依附乃众。此乃推六二之福。成六三之众。因六二之中正。致六三之咸允也。允信也。服也。顺从也。和协也。其义与孚近。由内言为孚。由外言为允。初之罔孚。犹未信也。三之众允。则已从矣。以初在下。无德可见。无惠可施。至六二则德已自立。惠已可施。虽未普被。有其基矣。至六三则德已昭明。惠已广布。众志咸服。福禄攸同。此众允之谓。不独以相协相近。有归服之象。且以同安同乐。达诚信之孚。其迹既明。其情益挚。其行既沛。其志愈敦。则六三可谐六二之上济。而连九四以同升。三五同功。六五既乐于恩惠之下逮。六三更切于志行之齐芳。故特以众允称也。由爻象言。自初至三皆柔。柔则易与。坤为大母。长于生育。地德博厚。优于承载。万物所托。生成以见。万物所归。亲和以明。正如大地载物。同受天日光热。生成庶盛。嗣续繁昌。此众之所由称也。天日之德。赖地承之。天日之功。赖地成之。六三为坤之尽。上接离日。则所受者。虽坤之福。实万物之福。虽六二之位。实六三之众也。三四人爻。兼包物类。众字概人与物言。而三为柔。尤多指物。人亦物之一也。人物皆寄于地。皆赖地以承天日之功用。以立生化之根源。此一允字。明其为孚之至也。言人物之志。莫不谐和悦服。随大地以承日之光热。以受天之福祉也。故六二曰介福。兼含介绍之意。言为人物介其福耳。凡予人之以利。无不欣受。加人以福。无不欢承。情所同也。况德惠无私。布施无间乎。六三之众允。乃出其本心。非有所强也。惟为中心悦服。目无悔吝可言。故占悔亡。亡无也。内贞外悔。六三在内。固无悔。而偕同受福。更奚悔哉。世未有悔其生成者。大地予万物以生成。万物乐随之以共生成。如春风之化。春日之温。举欣欣以向荣。咸孜孜以同化。生者有所。化者有归。当其初来。志求早育。此众允之无悔。乃坤率万物。上承离日之施。而六三实见其例耳。

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行言六三偕六二。以求上孚于六五。而承其福也。志指众志。六三万物之象。而上接九四。三四二爻。陰与陽合。柔宜从刚。故曰志在上行。不独因六二之介。受六三之福已也。六五虽正位。不志于上。则反于内。此二五两爻。为全体所仰。群德归服者也。众允六二之德。承六五之惠。因自成其福。则其上行之志可见。犹草木之茁。必期其长育至寻丈也。日自海上。渐升于天中。物自土茁。渐育于地上。皆上行之志也。既为万物所同。则其成功必大。非有为之助长。则其达德必宏。斯莫非本于坤顺承之道。习于柔静乐之德。此初二爻重在自贞也。贞固不失。生成乐育。无非顺以致之。此所志也。天生之。地成之。天地之恩。万物所承。两志相通。乃克竟其功。释文上行二字。虽重在六三之志。实则兼包六五下逮言也。上下既协。絪緼乃成。陰陽既调。升降乃明。六三实介于升降之际。宜其有絪緼之志也。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晋九四爻辞也。九四居上卦之始。为离九四。下与六三同属中爻。一陰一陽。情同未济。在爻象有陰陽错杂。情志乖违之意。故辞以鼫鼠为喻。鼫鼠太鼠也。诗所谓硕鼠。以盗窃田谷仓粮为生。出必以夜。伏必有穴。九四本为陽乘陰。而位在坤上。故有鼠居穴之象。然全卦皆以晋为志。晋则必以日。进则必有行。是与鼠之穴居昼伏者相反。而爻辞引之。正以其行与志悖。用与道违。虽秉离之光明。有晋如之势。乃依坤之柔闇。成鼫鼠之形。鼠虽大。不得于日中行动。爻虽陽。不得与陰柔调和。此鼫鼠之情。与晋相背也。然既有光明在前。自欲行动正大。既有坤静为守。则以贞厉为先。贞者坤之德。厉者离之行。与乾九三之若厉一义。以处于当进之时。宜本其奋厉之志。而戒于危厉之情。既类于鼫鼠之伏。当持其贞固之守。而违于贞干之才。此贞厉二字。实分释九四爻人道应知之义。毋徒偏于一端。而干于陰陽之咎。盖陰暗与光明。绝不同用。九四则兼之。顺于外之离。则推其扬厉之功。返于坤之静。则执其贞固之德。二者亦视所为耳。诚以九四虽在中爻。而非正位。虽体刚用。而违中和。与下六二恰反。六二虽柔。而得正位。虽在下。而秉中和之行。故释文称其中正。明其德用与晋适。虽有愁如之虑。却非危厉之忧。故曰二多誉。四多惧。以在位之正否。用之中否为辨。果九四以陽胜陰。则无鼫鼠之喻矣。既以陰之陵陽。乃不得不先贞厉之行。将以成他日之功。收后来之果。此虽遇鼫鼠。仍不犯其害。则贞厉之道。实九四爻必遵者也。

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盖九四原属离之一爻。有光明之象。徒以位不当。乃反比于陰闇邪行之鼠。可见位之所关重大也。诗以硕鼠比诸小人。乘时窃发。有害于良善之民。故有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之语。明鼠之害可畏。逢其灾厄。均欲去之远适。而九四则不如是。以鼠虽害。而前有光明可期。行虽陰险。而我有贞厉可守。是九四之鼠。不过以时之侥幸。而畏其祸者。不过以地之非宜。果时移则事异。地别则情殊。此释文只以位不当为解。并未详其害。位字指地位。亦赅时期。位之不当。犹时之不宜。而因地位所拘。亦近诗去汝他适之意。果能去而远之。则鼠亦何害。而爻辞则重贞厉。贞以自保。厉以自立。则虽未免一时之不利。苟能始终贞厉。终必达于光明之途。此由九四进于六五。则吉无不利矣。易断吉凶。全凭时位。九四以时位之失。乃欲前又却。欲避又留。故有晋如之语。与初二爻同。而以贞厉之行。克胜一切咎害。譬之君子以贞厉之道。驯服小人。使不敢肆其毒。盖九四以刚而居柔上。原如日之方中。虽有鼫鼠窥伺其间。却非黑夜彼等得志之际。此以贞厉能免灾矣。读者细绎辞义。自明易教所在。贞为坤德。厉本乾行。合之则一刚一柔。与九四之数相配。易辞与象数。无不恰合者也。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晋六五爻辞也。六五居外卦正位。即离卦中位。外主乎陽。而爻为陰。内交于坤。而位为刚。故爻辞有悔亡失得勿恤之语。悔亡者在外多悔。以得中而亡。一也。内柔外刚。本末异趣。既招悔至。终获免亡。二也。陰德有险。陽位宜刚。刚险相乘。悔亦无及。三也。升者有降。腾者有伏。起伏殊志。悔亦俱亡。四也。盖离德主丽。丽必以陽。如日中天。众宿所系。坤虽大地。亦一宿也。六五六二。内外同柔。本难相得。而离二陽在外。中夹一陰。六五恰被所夹。乃成附丽不离之情。此所以能孚坤而合德。分光而使明。德合光同。如镜照形。影不能异。则所行无悔。不待蓍龟。如正大之行。光明之举。自然融洽。永无间言。则何悔之有哉。故悔亡二字。在情言为无悔。在物言为有而终亡。在德言为不悔不亡。同达于道。以其能化也。化者不拘于相。不滞于物。不囿于行。故曰失得勿恤。或失或得。皆无可计也。譬之日光照物。物同生成。此得也。日去地下。物同暗灭。此失也。而日无与焉。谓之得不可。谓之失亦不可。以失得在物。非日之失得。而日更何恤乎。春夏生成。秋冬凋落。一也。温热和煦。寒凉凄哀。一也。在日不过行乎自然耳。此所谓大化者也。超乎象外。极乎神功。晋六五之所为。已合于天地造化之妙者矣。柔以御刚。陰以育陽。通乎至道。归于中行。则无往而不利矣。故曰往吉无不利。言日上于天空。光明彻于四极。无物可阻。无障可蔽。是往吉无不利。亦自然而然者也。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五位正时宜。无往不利。庆者在大言庆。在小言吉。凡吉指一事或一方。庆则指一切。庆与喜有别。喜指自己。庆则与人同。如传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是也。六五居上位。所往之利。不独己也。实与万物共之。如春日之升。大地同温。万类同生。是其利无可纪极。非一方一地之限也。比诸一国。在上位者。德施普及。兆民同赖。虽发于一人。而及于全国。谓之有庆。言大众共喜庆也。与爻辞无不利句应。无不云者。犹无一不也。书曰一夫不获。时予之辜。古圣人之怀。皆如天日照四表。无一物不被其光泽也。晋全卦大用。见于六五一爻。在象如日之方中。天下万物。同时生成。而不自见其功德。此爻辞所谓失得勿恤也。恤字从心。心之所念。不发于念。即不生于心。不生于心。即无为之为。无思而中。无虑而得。纯乎自然。何功何德。则失与得。均勿恤也。若果发于私。系于物。则失必惘惘。得必欣欣。则物之情也。非圣神之境。天日之行。天日圣神。一任诸性。无思无为。克中克正。晋六五之谓也。释文仅就其用言。未及其本行。盖为占者释也。推而尽之。则至诚之道。大化之功。天且不违。况于他物乎。故晋卦有道要存焉。能明其蕴。则可知地天泰之为大。水火既济之为和。风泽中孚之为中矣。陰陽既协。刚柔以调。惟六五一爻。克称是喻。揆之人事。则反不胜其柔。而多误于失得之恤矣。为其刚柔交互。内外抵牾。失既关心。得亦系念。不克明物我之真。达格致之妙。遂役于物之盛衰隆替。时之寒煖。地之高卑。竞竞其损益。以随数而生灭者也。更何足语于大化哉。故释文仅就物言之也。物有时地之宜。非宜则败。春夏生育。秋冬凋残。在此为庆。在彼为悲。不可概视之。亦不得称为无不利。故六五一爻。由上言为道用。由下言为物情。君子辨其精粗。明其常变。则晓然爻辞之义矣。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晋上九爻辞也。上九离卦之上。即乾上九也。而以下为坤。遂与乾离殊。在上曰角。如木之杪。物之尖。又以陽爻特出。亦有头角峥嵘之象。大壮九三曰羸其角。是陽未得突出也。今曰晋其角。则以上九居全卦之巅。达升腾之极。有如攀山至顶。缘木陵空。晋以进为用。进于至高。则无可再进。登峰造极。则当俯以瞰下。陵风御虚。则当返以瞻后。为有进则有退。有升则有降也。角虽崇高。而渐锐隘。示其气之且弱。势之将约也。故在德用不宜过。以期长保。高而不危。尊而不蹶。有戒于乾之亢龙有悔也。盖下本坤静之道。必孚于永贞之利。而为离卦之终。又必揆于日昃之光。而先蓄其返照之明。此爻辞称其大用曰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以晋本文明之象。其终则反动干戈。离期生育之宏。而其至则变于争讨。伐邑者征其不服。责其悖德也。维字兼维系维谨二义。言上九与九四。合成光明。中间六五一陰。必维系以同用。方所向而有功。又以上九处极位。当穷时。文化已不可施。惟干戈之是尚。德教既不充沛。惟征伐之宜先。此有取于师卦之义也。师以五陰一陽。晋则四陰二陽。设本极则变之例。则亦同于五陰一陽之师比矣。陰众则易为奸。朋比之情。恒成罪恶。此晋本文明之极。礼教之余。而不得不有取于征讨也。在离上九。亦以位时当变。而有王用出师征邑国之语。可见干戈玉帛。其用相须。雨露雷霆。其泽相等。仁以先之。义以继之。教以率之。刑以齐之。固治道不易之规。亦天道好还之数也。厉吉无咎者。本乾之行。成其刚也。贞吝者。鉴坤之德。戒于柔也。事之成败。必持之以坚。物之盛衰。必发之以敏。有奋厉不退之志。方能成其进。绝懦葸自馁之思。方能造其深。此贞厉二者之用有异也。前已分别释及。兹特申述之。

凡卦皆内贞外悔。上九贞吝。以在外也。而厉与贞。有进退行止之异。进则宜厉。退则宜贞。行则以厉。守则以贞。此乾卦四德。贞在末也。他卦贞多吉。则以退守之利。此以贞为吝。则以进行之宜。然上九位已穷。数已极。将何进乎。虽本离日之光。环行无已。而依坤地之德。所利有方。上九在外言。则宜永推晋进之旨。以大其功。而在内言。则宜返于静守之思。以厚其本。故厉吉无咎。为外也。原非全德。贞吝为内也。岂真戾用哉。吝字原赅吝啬与吝悔二义。前者对人言为害。于己无伤。后者对事言为失。于心有德。此吝有吉凶之别。而贞吝则虽不吉。亦非凶。果以吝于成德。不过自弃而已。若谓吝于求利。则转为贤者之志。况以贞而吝乎。既克自贞。虽吝奚害。不过稍嫌未大耳。德之不广。道之不宏。如将坠之日光。近冬之日景。则不得与日中或春夏比其丰烈也。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上九位已极。时已穷。道以变。文德代以干戈。礼教易以征伐。此非复前之光明可比。正大可同。故曰未光。与爻辞贞吝二字相应。亦惜其德未大。功未宏耳。盖以届穷极之时。虽有雄才伟略。无所施布。虽抱奇谟异志。无由发皇。时位之所为。即气数之所限。用晋者必明于进退之道。升降之方。以乘时致功为先。毋失机偾事为戒。则自免贞吝之卜。而无未光之讥也欤。

《宗主附注》

晋以日东升成光明之象。而与剥相反。九月属剥卦。剥以陽剥削成蔽暗之情。此两卦有异应也。盖有宾则有主。有往则有来。有先则有后。有外则有中。二卦亦犹宾主往来后先中外之殊耳。循晋言。则方升腾飞舞。其气盛。其势张。有愈进愈远之概。循剥言。则臻衰颓荒落。其气散。其势穷。不渐行渐困之感。而皆应夫时。孚于数。则以九为陽之极。陽九之德。亦如日之中天。而秋为气之伤。季秋之时。乃同日之西薄。是则一终一始。一盛一衰。情景互呈。功用参见。有必至者也。欲明天道。先觇人事。欲知未来。先察既往。斯二卦之宜合审也。秋老冬继。水落土枯。霜露已零。风寒且至。是前之隆者倐变为替。强者忽转为弱。数移势易。时过境迁。岂偶然哉。学者细绎二卦象辞。即可得其同异之由来矣。

又曰晋卦下为明夷。二卦皆离坤合成。离在坤上为晋。在下为明夷。坤以柔胜。离以陽明。坤苟制离。陽乃益薄。岁十月为坤。更无一陽可见。而在岁序。冬气初至。陽固自潜。静伏地中。以事培育。必待冬至。一陽来复。变坤为震。始见地面之陽。斯时也。寒雪严霜。凝冰重冻。虽有微陽。不胜五陰。此生机之畅。必俟三陽开泰也。泰以地天相交。陰陽相顾。不似离坤之互为刚柔。只分内外而已。如晋明夷。本一中女。一大母。二者皆陰。虽后天离代乾。而非乾可比。故在内为陰。在外为陽。以位为定。以时为宜。明夷离在坤下。固有异于晋。然以女居母下。亦非刚柔倒置者可比。离日之明。原无所异。只由地上视之有异耳。如日与夜。日犹是也。而以地之背光者为夜。冬与夏。日亦犹是也。而以地之远光者为冬。此昼夜之分。冬夏之别。不关乎日。只在于地。地原圆体。亦无差别。而以地面人物所处不同。所感乃殊。如东半球之日。即西半球之夜。北半球之夏。即南半球之冬。是地之东西南北。分域有异。而所附住之人物。随之殊其感受耳。日既不二。地亦无差。通而论之。不得执其刚柔之说。陰陽之论。以绳离坤如乾坤也。故离卦中为陰。明其原出于坤。刚虽多而在外。柔虽寡而得中。此以知离之德用。不得越乎坤。而日之光明。不得外乎地也。是则晋与明夷。虽有昼夜之辨。实即地之一面。所承受有殊耳。一面为昼。他一面即夜。则一面为晋者。他一面即明夷。二者原不过内外之分而已。

又曰以时言。五月为姤。为陽变陰。以晋卦言。则为陽出陰。则姤为遇。而晋为进。二者虽异。实有似处。皆有所合。有所宜也。不合何遇。不宜何进。然合者以两相投契。宜者则依一人之所便。一方之所利。不复问所向。为合为否也。若就字义言。宜者义也。义者利也。乾卦利者义之和。传曰义者事之宜。是宜亦有合也。俗称曰合宜。可见宜必合。或合于人。或合于物。或合于事。皆与行不悖。方谓之宜。晋之进也亦同。以坤之顺。合离之明。离得坤之载。坤承离之光。两德相成。乃宜于进。而姤之为用。与此有别。以天在上。巽在下。天下风行。物与同化。是由上而下。由尊而卑。抑己从人。屈我伸物。故卦象为五陽让一陰。如五月夏至为陽极之时。而一陰生焉。陽盛而不陵陰。陰弱而不畏陽。两者相让以成其和。是有所为也。为求全而不过。求底于中和。而不嫉妬。故名曰姤。姤与妬二字形近似。而义则反。姤则非妬。妬则难姤。此间关系几微。端在陰之善自处。故字从女。皆取象于女子之行。而卦则法于陰善代陽。坤善承乾也。陽极而陰代起。乾极而坤代承。此天地妙用。生化定规。不得易也。故在晋为进。在姤为退。指陽言也。晋为陽上于陰以自升。姤则陽退避陰以行让。消息之道。即盛衰之机。合而观之。则俱有进退未定。争让未决。而成升沉莫卜。成败难言之象。此晋之与姤。实关夫数者也。然数者久必变。时至则事殊。地迁则势易。夏至之后。陰必生。午未之过。暑必昃也。易以晋明夷为往来。在晋则盛。至夷则伤。此亦盛衰必至之数。犹昼之有夜。悔之有明。暑之有秋。热之有凉也。月令姤之下即遯。遯与明夷。又恰相映。乾坤生其上下。艮巽离往来其间。而天时已暗中换矣。读易者要能参合各卦观之。自明数之消长。事之得失矣。

《宗主疏述》

晋以上离下坤。所有卦用。皆兼二卦之德。故象爻各辞。多与坤离卦辞相近。坤卦象辞称君子以厚德载物。离卦象辞称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而晋卦象卦则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是已合坤离之辞。定人道之则。坤称厚德。言其博厚能载也。离称继明。言其光明远照也。而晋兼之。故曰自昭明德。则以晋下本地道为其根基。上推日光宏其德用。上者下照。则无微不瞩。下者顺承。则无物不容。此地与日之德也。而人乃师法焉。昭其明德。广其生成。达乎位育之域。纯乎正大光明之道。博厚悠久之功也。即释辞所称柔丽中正。亦与丽乎大明相印证。皆离之德用也。离日无所不照。而受之者必有所丽。如物丽于地。云丽于空。皆以丽而后见其功施。成其大用。此离又为晋卦之主也。日虽悬于天空。光热达于四表。乃天之明德也。惟圣人亦如之。书曰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斯即人之明德也。明德之施。亦无物不被。乾九二爻所谓德施普也。乾不能自施。必假离以代。此后天离履乾位。而世界乃以日代天功也。日之为日。神用莫测。在天之空。包地之外。凡有物有质者。莫不赖日以生以化。可见日之功。天功也。离之用。乾用也。乾得坤之顺承。而得天地交泰。陰陽协孚。今晋亦以坤承离。得天之下施。成道之妙用。正与泰之交泰相似。虽离在上。实则已交。非如天地否之不通也。则以离原中女。而五爻为陰居主位。虽属离中。实为坤位。虽属陽主。实乃柔爻。可见其交孚之情。互易之迹。后天之日。本非纯陽之乾。而升空之陽。仍将复下于地。是其上也。一时之行。非一上不下者。进也一度之德。非久去不返者。故晋之大用。必因时而明。东升之时。与其西降也异。陵空之时。与其早晚也殊。为其行既为进。则无一息停留。而天度周回。其进也。即其退也。不过依时刻定其称耳。在朝为进。过午为退。以地为主。光热之盛时为进。其衰也为退。若自日言。则皆行也。皆进也。朝如是。夕亦然。午如是。夜亦然。春如是。秋亦然。夏如是。冬亦然。固无所分也。而自物言。则朝旦为进。夜夕为退。春夏为进。秋冬为退。则由其光热辨之也。日自冬至始向北行。至夏至为极。则在北为进。在南又为退矣。若一日夜之行亦同。皆由受光热者别其为进或退耳。亦即本日之德用言也。若不问其德用。则固无进退之殊。来往之别。晋之为进。正称其德用耳。以德用称。人师法之。亦必昭其明德为重。苟无明德。将何以称君子之名。人无明德。将何以称三才之名。自昭明德。实人道之行。君子所重。亦即晋之所谓进也。无德将奚进哉。

各卦辞凡涉想未定疑似之间。可有可无者。多用如若等字。离卦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出涕沱若。戚嗟若之类。皆言其想像所至。或竟如此。或不必如此。故用如若字以见意。晋卦辞亦然。如晋如摧如。晋如愁如皆是。以晋本赅行止。因人而定其为进或非进。犹日之升与降。究为进或退。均难执泥其辞。在此视为进。在彼反为退。在前视为进。在后反为退。其行同。其进前也同。而其所至则不同。则不得概定其称。故用如字明之。初六之晋如摧如。即含有一进一止之意。六二之晋如愁如。则含有其疾其徐之意。以初六虽升而犹在下。虽出而犹未显。正如海天浴日。云气滃然。忽见忽藏。有若且进且止之象。以初爻犹初出地面。其行固进。其地尚低。其志固升。其处尚下。故有晋如摧如之辞。摧者挫折之也。平抑之也。将升而忽落。将止而又起。望之如进。待之如退。此固初六之用。同时地之所为。而不克迳上直升也。六二亦然。六二居内中位。非在下也。而以柔莅正位。其志怯懦。其行矜持。虽欲进而拘于位。虽欲腾而虑失所守。故有晋如愁如之辞。言其且进且留。忧思莫决也。人之有重寄者。不敢自轻。负大任者。不敢自肆。惜其身以隆其业。慎其动以成其名。此君子之所尚也。晋之六二有近之。如日之朝。其光正明。其温正盈。苟为云所障。雾所蒙。则失其德用。而污其令名。此君子戒惧于德之将大。业之将宏。固志于进取。求其成就之早。复虑其挫败。受夫魔障之侵。此晋如明其将进。而愈崇高。愁如明其深忧。而有所警惕也。在晋卦固本升进之用。而爻辞多作疑似之辞者。诚以坤道主静。吉协安贞。虽孚于离之光明。而仍不忘于顺承。故行必谨严。志必循笃。不失坤静之本德。乃克成其厚载之大功也。

在晋卦大体均为吉利。以得时前进。自宜吉利。然势盛易倾。行急易仆。顺之极。反为逆。易之极。反成艰。此由人情忽于戒惧。忘其危害。恒以时势可藉。智力可凭。而不知时势易迁。智力有限。穷达相依。祸福相因。晋固宜进。而进中已寓退之机。晋固为升。而升时已伏降之肇。是用晋者所当知也。卦辞警人于微。令人有备。故多设忧疑之语。戒慎之训。则以防其渐。而豫为之谋也。日之升也。逾午则渐斜。天之暑也。过秋则转冷。皆此离日之所为也。则进者必有退时。升者必有降日。因时而勇进。不思其退。必将旁徨于半途。以盛而飞扬。不顾其后。必将抵牾于他日。此智者审几。达者明变。坤初六履霜坚冰之喻。即已明着为教矣。既以坤合离。尤当细味此旨。陽与陰。消长异时。日与夜。晦明异德。乘陽之明者。宜防陰之昧。得道之正者。宜屛用之邪。天数以回圈。人道以中正。必以悠久为主。不息为先。则无往不光明。无方不正大。坤六二所谓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即明其行之中。守之正。不随时升降。不以位进退也。晋为进。前已言明。而其字形下为日。明其取象于日之升也。古与缙搢均通用。是晋之进。有动作之象。非直前也。必如物之跃起。气之上腾。皆自卑而高。自下而上之状。在易卦取名。多含有卦之德用。如需卦为坎乾合。恰与晋对。坎对离。乾对坤。此先天八卦方位也。故需之与晋。亦成相反相应。晋为进。需为濡。进则突前。濡则中阻。故晋为飞腾之势。需成濡滞之行。晋若高举于空。需则淹留于下。此二卦相殊。正犹进与退。行与止也。而字亦含其义焉。需之为象。云上于天。是日光不明。与晋之日出大地者相反。一也。需之为义。有所需求。是所持不足。与晋之出处光大者相反。二也。需之为用。多冀于物。本乎情欲。而希醉饱。与晋之无所干求。得天锡赉。中心坦白。与时安和。亦相悖也。需之为道。易贪易惰。群居务逸。言行趑趄。与晋之磊落光明。超乎流俗。内顺外丽。神形康壮。又相悖也。故以字言。需加水为濡。古本一字。濡则不快于行。与晋之通搢。晋正有为。搢则获其所持。亦正异也。晋虽以坤在下。而得离之光明下照。故能共成其德。需则以乾在下。而限于坎之陷蔽阻滞。故反戾于自强。此需与晋。适为行止上大别之道。本乎晋。则进而有成。本乎需。则濡而多阻。此就二卦爻辞即可见者也。易辞一字均含多义。以天地间事事物物。莫可尽述。而卦象有限。不得不求其相类且能通一切者。以为之辞。如晋需即其一例。晋为进。而非徒进。以进必正大。必有成。必谐天时。必孚道德。非一进字即可尽其意。故不曰进。而曰晋。正如需不曰要或求。亦以其要必合宜。求必合道而卦兼濡滞之象。行必有趑趄之情。此所以名之为需。以其可包各义耳。读者于此。当细体会之。

《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第1章 例言
 

《易经证释》第2章 序
 

《易经证释》第3章 全易大旨及习易要例
 

《易经证释》第4章 乾卦
 

《易经证释》第5章 坤卦
 

《易经证释》第6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7章 屯卦
 

《易经证释》第8章 河图
 

《易经证释》第9章 蒙卦
 

《易经证释》第10章 洛书
 

《易经证释》第11章 河洛大旨
 

《易经证释》第12章 需卦
 

《易经证释》第13章 讼卦
 

《易经证释》第14章 太极图讲义
 

《易经证释》第15章 师卦
 

《易经证释》第16章 太极、述圣讲述
 

《易经证释》第17章 比卦
 

《易经证释》第18章 伏羲八卦讲义
 

《易经证释》第19章 小畜卦
 

《易经证释》第20章 履卦
 

《易经证释》第21章 泰卦
 

《易经证释》第22章 否卦
 

《易经证释》第23章 同人卦
 

《易经证释》第24章 大有卦
 

《易经证释》第25章 谦卦
 

《易经证释》第26章 豫卦
 

《易经证释》第27章 随卦
 

《易经证释》第28章 蛊卦
 

《易经证释》第29章 临卦
 

《易经证释》第30章 观卦
 

《易经证释》第31章 噬嗑卦
 

《易经证释》第32章 贲卦
 

《易经证释》第33章 剥卦
 

《易经证释》第34章 复卦
 

《易经证释》第35章 无妄卦
 

《易经证释》第36章 大畜卦
 

《易经证释》第37章 颐卦
 

《易经证释》第38章 大过卦
 

《易经证释》第39章 坎卦
 

《易经证释》第40章 离卦
 

《易经证释》第41章 咸卦
 

《易经证释》第42章 恒卦
 

《易经证释》第43章 遯卦
 

《易经证释》第44章 大壮卦
 

《易经证释》第45章 晋卦
 

《易经证释》第46章 明夷卦
 

《易经证释》第47章 家人卦
 

《易经证释》第48章 睽卦
 

《易经证释》第49章 蹇卦
 

《易经证释》第50章 解卦
 

《易经证释》第51章 损卦
 

《易经证释》第52章 益卦
 

《易经证释》第53章 夬卦
 

《易经证释》第54章 姤卦
 

《易经证释》第55章 革卦
 

《易经证释》第56章 鼎卦
 

《易经证释》第57章 震卦
 

《易经证释》第58章 艮卦
 

《易经证释》第59章 渐卦
 

《易经证释》第60章 归妹卦
 

《易经证释》第61章 丰卦
 

《易经证释》第62章 旅卦
 

《易经证释》第63章 巽卦
 

《易经证释》第64章 兑卦
 

《易经证释》第65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66章 节卦
 

《易经证释》第67章 中孚卦
 

《易经证释》第68章 小过卦
 

《易经证释》第69章 既济卦
 

《易经证释》第70章 未济卦

八字精批宝宝取名流年2023八字财运

解读八字密码,分析命局喜忌,揭示您一生命运、事业财帛、情感婚恋以及未来发展。

参照生辰八字,结合三才五格原理,为宝宝起一个弥补五行,平衡八字的好名字。

分析八字流年吉凶,查看您的流年运程详批,轻松掌握虎年变化获得旺运技巧。

财帛非定数、求财有玄机,解析流年财富运势,把握旺财机遇。

八字合婚

八字合婚

生肖运势

生肖运势

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

公司取名

公司取名

测终生运

测终生运

婚姻走势

婚姻走势

姻缘分析

姻缘分析

外貌分析

外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