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本和韩国深受其影响,形成了迥异于中国“风水”的日韩风水文化。三国的“风水”,皆植根于传统周易文化的土壤之上,蕴含有强烈的自然崇拜精神和朴素的农耕文化思想。三国的“风水”均暗含了现代建筑生态学和建筑美学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和人文意蕴。三国的“风水”具有功利性、生态性以及系统性等共同特点。无论是在“风水说”层面,还是在“风水术”层面,三国“风水”均各具特点,其迥异性具体体现在“空间风水术”和“时同风水术"两大方面。地理影响和宗教瀟染,是三国“风水”特点迥异的主要原因。三国“风水说”和“风水术”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东北亚汉文化传统的理解。
在东北亚汉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风水”对中日韩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乃至日常起居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遗风流俗至今犹存。风水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上,贯穿在农业文明的经脉之中,根深蒂固,久盛不衰。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襄术,是关于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如果对风水不了解,要深入了解中国和东亚文化是不可思议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尹弘基在谈到“风水”在东北亚汉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时,曾作过如是评价。
日本和韩国的风水文化,均脱胎于中国的周易思想。早在盛唐时期,高句丽政权和日本政府就接二连三地派遣使者,学习中原(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其中自然包括大唐(中国)的国粹—“风水”。伴随着天文、历法等知识的东渐,中国“风水”也漂了洋,过了海,在东北亚两个岛国扎了根、落了户。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风水思想与日韩两国的地理特点、宗教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不断结合,逐渐沉淀,最终形成了两国各具特色的风水文化。
一、中日韩“风水”比较的文化背景及科学基础
“风水”既是文化,又是科学,既是艺术,又是技术,其间蕴含的文化韵味和科学意识,直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耐人寻味。“风水”理论中,既有“天人合一”观、“阴阳”论、“五行”说等深邃思想,也有天文学、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等深刻道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整体性学问。在我看来,之所以能将中日韩三国“风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是因为三者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科学原理。
(一)文化背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风水文化的精髓和灵魂,除了渗透在社会人群的文化心理之中,还体现在物化出来的人工自然环境之中。倡导“天人合一”的东北亚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讲求“和合”、“仁善”的多元文化。中日韩“风水”是汉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体现着三国人民渴望亲近自然、和合万物的居处心理。
中日韩三国的“风水”,皆植根于中国传统周易文化的土壤之上,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和人文意蕴。“风水”是由“易学”中的“三才”理论脱胎而出。《易传·系辞下》日:“《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从易学的角度看,“风水”是“远取诸象”的学问,是给“天”、“地”“看相”的术数。
中日韩三国“风水”渊源深厚。《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亦有人之道,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风水”就是要通过观天察地,对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感应关系进行世俗解读和功利运用。
风水”尤其讲究“阴阳”,“阴阳”交合,“五行”生克,造化之鬼神,万物之魂魄,生命的秘密,宇宙的奥妙,悉在其中。此后,“阴阳五行”论和“元气”学说渐相融合,形成了“气一阴阳五行”一体化理论,用以窥探世界的本原、属性以及自然万物生化发展的规律,规约天地间人的生老病死、行居饮食、婚配交媾等世俗行为。
风水”产生于古代农耕社会,是人们渴望把自身和谐地融入自然而不断采取的自我完善手段。传统风水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讲究背山向川,藏风聚气,原因者何?首先,背山如围屏风,温暖舒适,不仅能够阻挡冬天凛冽的北风,而且可以吞吐来自南方的湿润之气。其次,山前必须有干净又丰沛的溪流,山和水之间还须有平整的田畴,这样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有利于庄稼的生长……,,所有这些“风水”讲究,均源起于强烈的自然崇拜精神和朴素的农耕文化思想。
早在春秋时期,周公为营建洛邑而占卜,形成了“风水”思想的雏形。后人为了附会周公的宇宙演化、自然变易思想,穿凿而成《易经》,据说这就是“风水说”的萌芽。在科学还未昌明的时代,古老的“风水”思想逐渐融入先民生产、生活经验,不断糅合天文、地理、伦理乃至建筑方面的知识,形成了一套庞杂的理论体系。“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等诸多方面。其中,偏重于理论阐述的部分,称之为“风水说”;偏重于实践范式的部分,称之为“风水术”。
(二)科学基础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风水”思想包含有地球物理学、天文气象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诚如日本著名学者郭中端所说:“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1何晓听先生在《风水探源》一书中也指出:“分析风水,不难发现其中不少对事象因果关系的歪曲认识或处理,也明显带有巫术的气息。但更多的则是科学的总结,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有其自身的逻辑关系。"
风水”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建筑学和建筑美学的思想。“风水”的产生乃至发展,与人类栖居方式的演变与进化,相伴相随,相始相终。人类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寻求一种遮风避雨、防范天敌的寓所,仅仅以自然山洞土穴作庇护,尚不能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人工建造的简陋居所。在缺乏现代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建筑学知识的时代,古人往往单纯依靠“风水”来选址择居、荫庇自我。
风水说”,是人类生态环境学;“风水术”,则是居处环境选择术。人作为一种生物,其与环境(尤指天与地)的关系,遵循着“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风水”强调把人类置身于由天地、自然构成的宏观大环境中,吸纳天地之精气,吞吐万物之生机,蓄养自身之吉气。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价“风水说”:“建立在道家有关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是一种结合了地理、建筑和伦理等多方面学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风水师往往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师法天地、自然,以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实现精神愉悦和意愿满足。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认为,风水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风水建筑因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有机地结合,收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审美效果。他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写道:“就整个而言,本人相信风水包含显著的美学成分,遍布中国农田、屋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皆可借此得以说明。”